北京人講究有裏兒有面兒,不光是言談舉止要講禮兒,就連吃飯都講道理,什麼時節吃什麼、喝什麼不能胡來,都是有講究的。

秋風四起、天氣漸寒,按照規矩就該是吃涮羊肉的時候了。說到涮羊肉的起源其實也並不在北京,而是內蒙。

最普遍的一個版本是說,有一年,忽必烈帶兵打仗,在戰事的間隙,忽必烈有些餓了,於是便想起了家鄉的美味燉羊肉,他當即命令廚師做這道燉羊肉。可是羊肉要是燉透了得需要時間,誰知道敵人的反攻來得倒是快,羊肉還沒燉熟呢,前線就傳來戰報了,忽必烈急中生智命人把把羊肉片成薄片,羊肉片熟得快,下到開水裏一涮,撈出來撒上調料就給吃了,這也就是涮羊肉的雛形了。

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在北京定都之後,涮羊肉在北京也是長盛不衰。

在清朝歷史上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都曾經舉辦過規模宏大的“千叟宴”,據說當年的千叟宴上就有涮羊肉。這個時候,涮羊肉還是宮廷菜餚呢!直到清末,才流入了民間。

在北京說起吃涮羊肉的老字號,肯定是東來順。要說起東來順的得名還真是名副其實。東來順的創始人叫丁德山,字子清,本是河北滄州人,來到北京之後就住在東直門外。

他起初做的不是勤行的買賣,而是賣黃土的。老北京人燒煤球爐子,煤末子不摻黃土不好成型,黃土就相當於粘合劑。這種買賣基本沒什麼成本,就是憑膀子力氣。

丁德山因爲賣黃土,老去王府井東安市場一帶,看到這兒買賣興隆,於是就動了心思,想開家小飯館。

靠着自己攢的一點本錢,在加上東拼西湊,丁德山的飯館開業了。他起初做的只是豆汁兒的生意,後來逐漸添置了餡兒餅、小米粥、家常小菜。因爲丁德山家住東直門外,來北京城裏做買賣,希望一切順順當當的,取的是“來自京東,一切順利”的意思,所以叫“東來順”。

可是好景不長,1912年曹錕發動北京兵變,這場兵變殃及了當時的東安市場,曹錕的軍隊連搶帶燒,把東安市場幾乎就給毀了。丁德山從1903年來東安市場擺攤,一點一點地幹出了名堂,後來蓋起了簡易房,直到東安市場1912年着了大火,他在這兒勤勤懇懇的幹了九年,要說遭遇了這種變故,擱在誰身上也受不了!可是丁德山並沒有自拋自棄,他反而是決定要把買賣乾的比從前還大,他要把以前平房的店鋪改成樓房,1914 年東來順新店落成,字號也改成了東來順羊肉館,生意大了,店裏的夥計也比從前多了,在經營的內容上還添了清真炒菜,東來順的涮羊肉也是打這一年才添上的。

吃老北京的銅鍋涮羊肉講究也是很多的,上選是西口羊,其次是北口羊。所謂西口羊產自甘肅、寧夏的,西口羊尾巴小,往裏卷着,骨頭架子小、肉質鮮嫩而且還不羶,因爲生長在黃河的河套灘地上,所以也叫灘羊。北口羊是產自張北一帶的,比西口羊就差點了。反倒是北京本地產的羊不能做涮羊肉,因爲肉質糙,而且是羶味大。

當年老北京的馬甸就是著名的牲口市,羊販子打西口、北口趕過來的羊,就是在這兒尋摸買主。羊買回來之後,還不能立馬就吃,那個時候販運羊,沒有大卡車,都是趕着羊來北京,一路上勞頓,羊已經非常疲憊,自然肉質也就欠佳了,所以買回來的羊,先得精心地養上一段時間,等上了膘纔好吃。

老北京的涮羊肉涮羊肉的材料,其實並不是籠統的羊肉片,細分起來種類很多,比如大三叉、上腦、磨襠、羊筋肉等等,肥瘦不同,口感也不一樣。羊肉講究鮮切,鋪在盤子裏沒血湯子,把盤子扣過來羊肉要粘盤不能掉。

調料大概有芝麻醬、韭菜花、豆腐乳、香油、醋、醬油、辣椒油、蔥花、香菜、滷蝦油,調料在吃的時候基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店家根據自己的配方給您調配好了,再有一種就是用大托盤把所有的料都端上來,您根據自己的口味親自調配。

這兩種調法也存在爭議,有人說,把調料都端上來讓您自己調,是因爲只有您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口味,所以調出來的最合適。也有人不同意,說老北京的涮羊肉館子,調料都應該是店家調好了端上來的,調料的好壞,這也是店家的手藝,客人是花錢來吃飯的,豈有自己調料之理;再者,客人自己調小料會給商家留下話把兒,小料要是好吃,那是店家備料講究,小料要是不好吃,店家會說您不是個吃主兒,連小料都不會調,商家來一個兩頭堵,您自己也只能是啞巴吃黃連,弄一個燒雞大窩脖了。不過兩種說法那個有理我不敢斷言,也許二者皆有,我在此都說出來,由各位自己品評吧!

曾經一位老字號的掌櫃和我聊起吃涮羊肉,我才恍然原來現在很多年輕人根本不會吃涮羊肉。鍋子水一開,連菜帶肉全都倒在鍋子裏,這不叫涮羊肉,這叫亂燉。

老先生和我說,涮羊肉講究很多,首先它不同於火鍋,因爲火鍋有各種味道的底料,而涮羊肉一定是銅鍋清湯,底湯裏就放點蔥、姜、枸杞一類。羊肉好的館子,涮完了所有的羊肉,鍋裏是沒有沫子的。

吃涮肉先涮的應該是羊肉,而且下肉的順序也有講究,要先下肥肉,這叫”肥肥湯“。把肥肉的油脂涮在湯裏,之後再涮瘦肉或是菜會更加鮮美。雖然很多朋友跟我說過,先涮肉不符合健康飲食原則,但我一想,誰也不是天天吃涮羊肉,偶爾爲之倒也無妨。

把肉下入鍋裏筷子是不離開的,一來您得管住自己下的羊肉,要是飄到別人面前,這不禮貌,二來還得隨時扒拉着,肉一變色立刻出鍋,因爲涮的時間太長了那叫“煮羊肉”。

涮肉蘸料也有講究,有的是把羊肉放在小碟裏,用勺蘸着調料灑在肉片上,這樣能保證調料不被稀釋,不變味。還有一種是把涮好的肉瀝乾水分直接蘸在調料碗裏,熱肉涼料,在嘴裏別有一番感受,至於這兩種吃法有時人們總愛爭個“誰是正宗”,其實我倒是覺得這全出於個人喜好。涮完了、吃美了小歇一會,在聊天的過程當中吃兩瓣糖蒜去去膩,然後纔是涮菜和豆腐清清口,都吃完了下點雜麪,拌上調料、擓點湯,再就上一個芝麻燒餅,這頓涮肉纔算是正經吃完。一頓涮肉雖不大,但是飯桌上體現的確實北京人的規矩大。

您想想在老北京的飯莊裏,如若外面大雪紛飛,覆蓋在北京胡同的灰牆筒瓦之上,北風呼嘯搖動着乾枯樹杈,屋裏三五好友圍着熱氣騰騰的銅鍋,吃上一頓涮羊肉,閒聊幾句,小酌一番;如果懷裏的蟈蟈再能應景的叫上幾聲,這其實就是北京人最真實的幸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