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究:凸透鏡成像一、教材分析本節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是初中物理光學的重要內容,凸透鏡成像又是初二物理知識的重點;本節既是學習凸透鏡成像原理,又是進一步學習眼睛成像和照相機等儀器原理的基礎,是一節集物理現象、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於一體的探究課。二、學生分析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有關凸透鏡的作用、基本概念和三條特殊光線的光路圖。但由於初二學生認知能力還比較低,對知識的歸納概括以及遷移能力還不夠強。所以要把光路圖和凸透鏡成像聯繫起來還比較困難。對於凸透鏡也僅僅知道它叫放大鏡,能把物體放大,但對凸透鏡能成縮小實像和放大實像他們是知之甚少的。三、教學目標根據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總體目標與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已有的認識基礎,我確定了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1、知識與技能通過探究性實驗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2、過程與方法①組織學生通過做探究凸透鏡成像實驗,認識凸透鏡成像的條件。②通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和總結凸透鏡成像規律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理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通過對凸透鏡成像的觀察,增強學生對自然的好奇,體會自然現象中的美妙與和諧,增強對自然界的熱愛。②通過實驗結果的交流,注意培養學生的交流與合作意識,弘揚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放棄和修正自己錯誤觀點的揚棄精神。四、教學重點凸透鏡的成像規律。五、教學難點學生用實驗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尤其是探究一倍焦距的成像特點。六、教學資源凸透鏡、光具座、蠟燭、光屏、火柴、多媒體課件。七、設計理念1、在凸透鏡成像規律的探究過程中,通過給學生創設問題的情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去討論、去猜想、設計實驗方案並動手做實驗,讓學生成為凸透鏡成像規律的「發現者」、課堂的主人翁,使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如研究課題那樣去進行。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猜想、分析,從中點撥其思維。3、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探索規律,獲得研究、思維的方法,然後通過方法的獲得以及運用方法探索、創造的過程,使學生形成對科學探究有親近熱愛、和諧相融的情感,具有樂於探索物理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原理的科學精神。因此,本節課將把思維能力的培養作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教給學生一種研究問題的思維方法,從而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尤其是創造能力,達到教學的真正目的。八、教學設計1、溫故而知新①實像與虛像的區別:實像是能被物體接收的像,它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小孔成像)虛像是不能被物體接收的像,它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而成的。(平面鏡成像)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②幾個基本概念③幾條特殊光線光路圖2、提出問題請同學們動手做下面一個小實驗:通過凸透鏡由近及遠觀察課本封面上的三個字「8年級」,你看到了什麼?3、猜想與假設通過剛才的小實驗同學們想一想,凸透鏡成像的不同與什麼因素有關呢?4、設計實驗①緊接學生的猜想後,老師出示並介紹光具座,說明實驗過程及應注意的事項:A、實驗過程中,蠟燭的火焰(簡稱為「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應在同一高度。B、凸透鏡的焦距為10㎝。C、光屏上承接的像最清晰時,記錄物距u、像距v和像的性質。②出示記錄表格(如下表),指出應收集的證據。實驗序號物距u/cm物距u與焦距f的關係像距v/cm像距u與焦距f的關係像的性質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縮小實像或虛像13222532142051561471387951035、進行探究①學生實驗: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老師走下講台進行巡視指導,並注意觀察學生收集的證據,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尋找有特色有特點的記錄數據。②收集證據:為把本節課引入教材所要求的軌道,叫幾組符合教學目的並有特點有特色的同學上台把收集到的證據輸入桌面上的記錄表格中。6、分析論證:通過實驗和觀看課件,探究出凸透鏡成像規律。物體位置像的位置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虛實u>2fu=2f2f>u>fu=fu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