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1 三少 三少的魔鏡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微信公共帳號: 三少的魔鏡(seeU523);無需授權即可轉載,甚至無需保留以上版權聲明;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三少SunShine:願我們在信息橫飛的宇宙裏找到自己的重心!

前幾天老師發了我幾篇跟科研能力培養相關的文章,其中有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學是積累的,但也是跳躍的。

科學是深度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充滿不確定性的創造過程。閉門造車是不可行的,這其實和系統知識與碎片知識的關係有點類似。

在這之前,我想先說一個最近纔有點想清楚的觀念,就是碎片化信息不等於碎片化學習,甚至從某種程度來說,所有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但碎片化學習是一種學習方式,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一種學習方式,為什麼呢?因為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功能日趨複雜多樣的現代社會,我們的時間不可避免地要被切碎,而碎片化學習本質上指的應該是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也就是《暗時間》裡面重點討論的問題。區分了這一點,我開始更清晰地看待碎片化信息。

以前我常常感到自己注意力分散,刷完微博看完朋友圈回頭看看自己面前的書,咦?剛纔看到哪裡了?我深深感到信息爆炸帶給自己的不利影響,於是,痛定思痛,杜絕玩手機,我把手機調成飛行模式,卸掉一切社交軟體 ,或者乾脆不帶手機到教室 。結果就是我經常在大家談論一條社會熱點的時候一臉茫然,而且有些甚至是非常關鍵的信息。我一拍腦門,這不行啊,看來根源還是在我自己身上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即使我們篩除了所有的所謂的垃圾信息,在巨大的無限渺茫的充滿有用信息的宇宙裏,我們依然感到茫然無措,更不用說我們很多時候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有用信息。最近我讀的很多書都在強調系統學習、深度學習知識的重要性,而一開始我將這個觀點理解成了盡量削減碎片化學習,更要命的是我當時還沒有分清楚碎片化學習和碎片化信息的區別。所以我才成了典型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實際上,關鍵的問題在於,這個世界裡不僅僅既存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新生的知識也正在呈爆炸速度增長。如何系統化的學習的同時又保證新鮮血液的不斷輸入呢?如何做到既有深度又不落伍?

你看那些一直強調系統學習的大牛們,可是永遠緊跟時代潮流啊,他們讀著一本又一本大部頭的書,有著深度的洞察和思考,卻又時刻關注著最前沿的新理念新技術。他們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再看我們的研究生導師們,導師相對於我們這些小白的優勢究竟在哪裡?難道僅僅只是因為他們多讀了幾年書,多掌握了一些知識嗎?為什麼他們不僅可以產生創意,還常常可以洞察創意的可執行性。為什麼我們在pubmed上查文獻總是一臉茫然,不知所措,或者乾脆拿著鎚子看哪個都像釘子,而導師們卻可以快速篩選到優質而又有用的信息呢?

他們似乎具有了一種預知能力,也就是醫學的真相里所謂的先驗知識,他們的洞察不僅僅是對深度的鑽研,更具有跨越時間的能力。

仔細思考以後,我發現他們的優勢來源於更加完備的知識結構和更優質的思維方式。這些比我厲害的人大腦裏似乎有一個圖書館,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他們可以迅速判斷這個信息能不能融入自己的系統中去,從而有效地篩選信息,不斷豐富自己的館藏量。為什麼我總是覺得腦子亂糟糟的?因為我的知識是不成系統的,是凌亂的,面對海量信息,只會往裡面塞,而腦子卻是越來越亂。所以建立自己基本的知識結構就顯得尤為重要,類似於記憶宮殿,而這些結構和系統就存在於那些最基礎的學科裡面,在學習這些基礎學科時應該有意識地建立知識體系,把知識系統化而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建立急不得的過程,就好像房子的基本架構,架構穩了,添磚加瓦時纔不會隨意擺放。

但是處於架構建立的初級階段,我們也不能完全與世隔絕啊。究竟該如何處理碎片化信息呢?

我發現了一個好方法,信息是碎片的,但不代表你要碎片化管理,碎片化的知識也是可以系統地管理的。就像你覺得刷朋友圈會分散注意力,但是不刷又會切斷社交信息,那你就可以固定時段刷朋友圈,固定時段閱讀碎片化信息。比如我現在常常在公眾號裏或者網上看到一篇好文章,一個值得深思的觀點時,我就會立馬把它收藏到印象筆記裏,每天挑一個固定的時段進行閱讀。

這樣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首先我能夠保證自己在完成重要事情上的注意力

其次,花整塊的時間系統化地閱讀碎片知識,也給了我更多的思考時間,而且往往我在一段時間裡感興趣的方向是相對比較固定的,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變得更加容易形成體系,增加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深度

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防止我陷入只是收藏卻不讀的怪圈。現在我們很多人都有收藏愛好,遇到什麼好的東西就點一鍵收藏,且不說我們經常記不住我們收藏的那些優質文章的觀點內容,很多時候我們根本就不記得自己收藏過。而當我們的時間固定下來以後,我們在整塊的時間裡會一次性解決掉所有的碎片知識,將碎片進行分類整理,保留具有反覆閱讀價值的信息,甚至可以針對性寫一些總結。而且,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是許多創意想法的來源,所以也進一步可以優化拓展自己的體系。

昨天一個學妹想跟我聊聊關於中腫讀學碩的問題,我當時跟她說讓她把問題發給我,我會在固定時段集中回復,中午看到學妹就把問題總結成了4條發給我(不禁也要稱讚一下這個目標明確又非常具有條理性的學妹),我利用午飯的時間花了10分鐘左右針對性的回復了所有的問題。你看,多麼的高效,如果聊天式討論或許半個小時都不能解決,這也說明瞭系統處理信息帶來高效率。

昨天在羅輯思維聽了一個話題「髒話」,裡面對髒話的定義是放在錯誤場合的話。提出了一個關於髒的觀點,髒東西其實是放錯地方的東西,裡面的原話是這樣的:

沒有什麼東西本質上就是髒的,是放錯了位置的東西纔是髒的。飯菜,在碗裏就是乾淨的,潑到衣服上纔是髒的。泥土,在花園裡就是乾淨的,抖到牀上就是髒的。

這又讓我想到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垃圾信息,其實很多時候,垃圾信息也是因為人的管理信息無能造成的。所以,與其去抱怨信息的爆炸或者屏蔽所有的信息,不如好好提高自己的信息管理能力

這時候再看我前幾天分享的關於messy mind的那篇文章裏提出的觀點,就可以更加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了。

總結一下全文核心觀點:建立知識架構,並將碎片化信息納入系統學習!

Tips:

花整塊的時間系統化地閱讀碎片信息,這些碎片化的信息變得更加容易形成體系,增加我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深度。

將碎片進行分類整理,保留具有反覆閱讀價值的信息,甚至可以針對性寫一些總結。

利用新生的碎片信息,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

btw.本文的觀點僅僅是近段時間的思考總結,尚不成熟,僅供參考。

這個公眾號的誕生是為了給你以幫助,也是為了和你一起成長,所以如果你有什麼好的建議或經驗歡迎指導,請多多賜教!三少會努力發乾貨,請把你想知道的與醫學或者學習相關的問題,統統告訴我,三少盡量不負你望!歡迎轉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