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一部爭議巨大的電影。影片的製作精良以及李安的執導為這部電影埋下了不少噱頭。?

先來說說製作是如何的精良,我想這也是一大部分人去看這部影片的原因。120FPS×4K×3D這幾個數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最吸引人的應該就是所謂的「120幀」,幀是最小的單幅影像畫面單位,120幀即是每秒120張畫面。戈達爾說過:「電影是每秒24格的真理」,從電影誕生日起,人類已經接受了超過100年的24幀電影,初次聽到時覺得有些可笑,相比之下這麼久以來不僅是像我這樣的普通觀眾甚至研究電影的學者都在這麼低劣的品質下欣賞著一部部作品,雖然這是普通人眼最容易接受的速度。而120幀,畫面更清晰、更真實,纖毫畢現。這對演員有著近乎苛刻的表演要求,表情動作細緻到不允許有一絲不誠懇。於是這次李安的「120幀」革命是在向觀眾展示電影的未來。

憑藉《少年派》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確實是擅長將小說改編成電影的,其第一部外語片是《理智與情感》(改編自簡·奧斯汀的同名小說),到現在還記得當初看這部影片時所給予我價值觀上的震撼。一位東方導演竟能將西方價值觀中,人類情感的細膩與諷刺表現得如此到位。《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同樣也是由同名小說改編,看了網評,很多網友都說劇本選錯了,實則我想這也是無奈之舉。為了配合「120幀」這樣的大製作,註定許多震撼的場面是要摒棄的,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從戲劇三要素「目標、阻礙、衝突」三個方面來說已經是個不錯的選題了。

「如果不是因為這個技術,我不會像拍這個小說,小說本身就以感官為主,是一個思緒性、意識流的電影,所以和新媒體必須結合。我不是一個做科技的人,我只是想用新的眼光來看問題。內容和技術不應該分開,最終電影還是一場檢驗人性的過程,內心活動依然是最重要的。」李安的這段話解釋了自己選擇這部小說的原因。好看的電影太多,有意義的電影太少,更不要說是這樣展現人類科技革新的電影。從這個角度出發,即使是對這部片子劇情嗤之以鼻的人,也該閉嘴吧。

可惜的是在影片製作過程中,很多帶有諷刺性質的矛盾點都處理的很隱晦,讓整部影片宛如一杯索然無味的白開水,沒有親身經歷過比利的故事的人也許真的體會不到導演所想表達的真正含義,這也是為什麼這部片子的影評會處於兩個極端的原因。

這部影片在我看來更像一部紀錄片,不僅僅是因為畫面的真實感,更由於影片規格的狹隘,但這也是早有所料,畢竟由於「120幀」不能有太多過於大的場面。整部電影都是由比利視角出發,展現了他的所思所想與經歷。

1、比利英勇的救了戰友並且近身徒手殺死了一個敵人/比利最交心的戰友差點慘死,在慌亂中看著一個敵人死去敵人人痛苦的表情記憶猶新

2、回到美國成為了所有人的英雄,參加各種見面會,派對,接受著平民們敬仰的目光/所謂的英雄回到美國,參加各種商演、電影成為了賺錢的工具

3、伊拉克戰爭的吃緊,軍人在戰場上每日面對著生死和炸彈/用戰爭來保衛的國民對此似乎更多的是漠然與嘲弄,甚至戲虐的問b班戰士是不是搞同性戀。

4、各自有故事的少年們在戰場上揮灑熱血英勇殺敵/因為砸了姐夫的車才入伍的比利與其他人一樣,如果沒有戰爭當作借口,他們只是殺人的機器

5、比利愛上了特別的啦啦隊女孩兒想要跟她私奔/啦啦隊女孩兒愛上的是「英雄」比利,並告訴他應該回戰場

6、戰爭沒有結束,狂歡結束後要繼續回到戰場保衛國家/當利益最大化後,價值不復存在時,b班又被丟回戰場送死

以上這些矛盾和反差都和美國當代主旋律息息相關,不知道作為觀眾的你們看到的是哪一種《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 。男女主角的表現都非常到位,男主因為ptsd而在各種受刺激時表現出的反應非常真實,女主戲份雖少但是眼神流露也是可圈可點

誠然,沒有科技支撐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或許真的非常普通,但這部影片就是建立在此之上的。只有感受到戰爭的真切才能感受到影片的內涵。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