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朋友都看过日本武侠片《座头市》,对古代盲侠全凭听觉就能料敌机先、精准凌厉的剑法深感惊异,虽然这是艺术虚构的电影,但也不免过于夸张。

  不过,在抗美援朝时期,中国志愿军有一支高炮部队就练就了这样神奇的本领。

  大家都知道,在抗美援朝中,中国志愿军面对的是世界第一流的美军空军,动辄出动百十架飞机狂轰滥炸,而我军反空部队组建很晚,底子非常差,不仅没有雷达这样现代化高科技设备,连探照灯这样最基本的高炮“眼睛”都没有,一到了晚上,高炮部队就完全成了瞎子。

  不仅如此,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高射炮竟然连炮弹也不足,必须要省着打!

  本来高射炮就不比现代化导弹那样精密制导,全凭猛烈的火力射击,才能百分一中,甚至千发一中,现在连弹药都舍不得打,还怎么日常训练?平时不训练,准确度更差,更白白浪费弹药,所以,志愿军高炮部队面临种种难堪的困境,只有大家开动脑筋想办法。

  好在我军是一个过惯了穷日子、习惯了克服种种困难的优秀部队,驻扎在阳德地区的高炮部队战士们集思广益,终于把一个个问题给解决了。

  首先,面对弹药不足,日常训练就不能浪费宝贵的高射炮炮弹,于是,战士们就想出了一个“替代”办法:用子弹充足的高射机枪代替高射炮。具体做法是,将一挺高射机枪与高射炮枪筒平行固定在一起,然后训练时操作的是高射炮,而射击用的是机枪,这样既磨炼了高射炮瞄准敌机开火的技巧,又不浪费高射炮弹。

  其次,对缺乏探照灯这个大难题,战士们决定像个古代“盲侠”一样,既然眼睛不好使,那就锻炼听力,用听力判断敌机的高度、方位、速度等要素。

  而且,战士们知道,单凭自己一个“瞎子”还不够,必须要增添一些助手。

  他们在高炮阵地的四周高山上,安插了许多哨位,可以距离敌机更近一些,发现得也更早。当他们发现敌机来袭时,就会打枪报警,等敌机飞临上空后,他们再用曳光弹指示敌机方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展示成果的机会到了。

  1951年7月2日夜,一架美军B-26轰炸机飞临阳德上空,我军安插的高山哨位侦查后,迅速报警,高炮营长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出飞机的高度和方位,发出命令:“高度一千米,距离一千五百米,一连开火!”

  于是,一连所有高炮立即开火,平均每门只打了3发炮弹,就把美军这架B-26打得凌空爆炸!

  美军迟迟不见这架飞机返航,就又派出一架B-26轰炸机。这架小心谨慎多了,开始在3000米高空徘徊,没见地面有炮火,这才开始降低高度。结果,我军高炮营长再次精准地判断出了敌机的高度方位,命令2连3连高射炮齐射,又一次将敌机击落!

  这样出神入化的战绩汇报上去后,高炮师部和苏军顾问根本不相信,要知道,苏军在二战时期,在雷达、探照灯一样不缺的条件下,也要平均打出15000发炮弹才能打落一架敌机,而现在志愿军在几乎是瞎子的条件下,只用百十发炮弹就击落了两架敌机,在苏军顾问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苏军顾问们为了破解疑问,亲自来到坠机现场,仔细观察后,才不得不惊叹志愿军炮手的神奇技能,直竖大拇指。

  历史客栈作者:枪骑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