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把北方默認為家,其實,這是因為大雁每年春分後要飛回北方繁殖,秋分後又飛往南方越冬。

大雁又稱野鵝,屬鳥綱鴨科,是一種大型候鳥,我國常見的有鴻雁、灰雁、豆雁、白額雁等,民間通稱為大雁。

大雁是最講究團隊精神的,在遷徙時它們總是幾十隻、幾百隻,甚至上千隻地列隊飛行,這就是我們稱之為奇觀的「雁陣」。

「雁陣」都是由有經驗的「頭雁」帶領著飛行,加速飛行的時候,隊伍會排成「人」字形,減速飛行的時候,隊伍會變成「一」字形。

「頭雁」在前面飛行的時候,翅膀在空中劃過會產生一股微弱的上升氣流,排在它後面的大雁就可以依次利用這股氣流進行借力飛行,從而節省體力。而「頭雁」因為沒有這股微弱的上升氣流可以利用,飛行時很容易疲勞,所以在長途遷徙的過程中,雁羣會經常地變換隊形,更換「頭雁」。

「雁陣」在飛行的過程中,總會不斷地發出「嘎、嘎」的叫聲,這種叫聲是互相照顧、呼喚、起飛和停歇等等的信號。

大雁每年一次的遷徙大約都要1~2個月的時間,途中雖歷盡千辛萬苦,卻總是準時地南來北往。

大雁對於愛情是忠貞不渝和從一而終的,一隻死去,另一隻絕對不會獨活,要麼自殺身亡、要麼鬱鬱而亡。所以,在一羣大雁裏很少會出現單數。

大雁的老家在西伯利亞一帶,每年幾千公里的漫長旅途,真可謂是「萬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飛。」


事實上北方的確是大雁的家,不僅是大雁的家鄉,更加是當時寫詩之人的家鄉,說南雁北歸,其實說的更加是自己,這是詩歌中的「借景抒情」或者是「託物言志」!

大雁從遙遠的古代開始就是生於北方,長於北方的,生養孕育自己的地方不是家,又是什麼!飛到南方只是「為世所迫」,迫不得已,等到北方冰雪融化,春回大地,大雁還是要飛回家鄉產蛋,孕育下一代的,所以,古詩說北方是大雁的家並不是人為的默認,而是客觀的事實。

對於當時寫詩寄情的古代詩人來說也是有些極大的相似之處的。古代的政治和經濟中心都在北方,大部分的人也生活在北方,人才輩出的也是北方。而南方還只是人煙稀少的南蠻之地,既荒涼又偏僻,是犯罪之人流放的地方,就是南方的官員也是被貶才會去的。因此,古代被迫去南方的文人詩人看見和自己處境如此相像的大雁難免生出思鄉之情,渴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這天上的大雁一樣回到故鄉。可偏偏大雁都能回去了,自己卻還歸期無望,更加傷懷。

所以,思鄉詩中多數取歸雁為意象,也並未是詩人胡編亂造強加給大雁的,而是一個客觀的事實,北方就是大雁的家鄉,也是詩人的家鄉!


季節交相替,友情長相憶。大雁南飛去,落葉風中戲。寒暑不可避,冷暖多留意。山水隔距離,問候遙相寄。匆匆雖難聚,心中倍珍惜。


北歸是立春以後,大雁到了繁殖季節,北方氣候有利於它們的繁育。南方氣候熱,潮,悶,優其是夏天。萬物皆有靈,它們知道何時該南飛,何時該北歸。按人的意思,哪裡生兒育女哪裡就是家,人們想當然的就認為大雁在北方繁育後代,北方就是大雁的家,南雁北歸,北雁南飛。北方始終是大雁的初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