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王勃,初唐四傑之首,如果他不死,在文學成就和地位上不會輸給後面的李白杜甫,王勃以《滕王閣序》一類辭賦駢文見長,僅有的幾篇,後世都已經望其項背,無人能及。

他的駢文,不僅詞藻華美,且引經據典,意境勝悠長。繼承了徐陵、庾信的駢文藝術風格,對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韻諧美,無論押韻還是句內宮商均有意追求合律,用事貼切。王勃曾在廣州六榕寺寫下了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碑文《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昔者,萬人疾疫,神農鞭草而救之;四維凋瘵,夏禹刊木以除之。豈非物外其性,則道功出,事愆其和,則任跡著。在詩歌方面,王勃也有極高的成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寫下這兩句的時候,王勃才二十多歲,寫下滕王閣序的時候,也才二十六歲。他的境界已經達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當然這是後話,畢竟李白杜甫他們也不是一般人,但我敢說,王勃不死,單單成就和名聲地位不在二人之下,至於文學領域的高度,能高出多少,這就不好說了,他們擅長的領域不同。


謝邀!《騰王閣序》的成名與否與作者的生死無關,致所以能久經不衰主要是作品的文彩,即文學價值。一管之見,見諒。


謝邀!這個還真難說,就像寫下「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的江掩一樣,他的《別賦》、《恨賦》也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後來卻文思減退,大不如從前,給後人留下了個「江郎才盡」典故,真是可惜。王勃是一個天才詩人,是「初唐四傑」之首,他的《滕王閣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傑作,特別是《滕王閣序》更是駢文中的第一,說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也許不會過分。也許他的生命太短暫,他的詩賦名篇比起李杜來還是略顯單薄了些。看來還是閱歷不夠,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再回到這個問題上去,就是王勃如果不早死,他會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呢?其實一個人的成就與他的個人閱歷是分不開的,只有嘗盡了人世間的人情冷暖才能寫出比較好的作品。如果王勃後來沒經過什麼大風大浪、人情冷暖,那麼他也許就會成為「王郎才盡」也說不定;如果他有杜甫的苦難和經歷的話,他說不定會取代白居易而和李杜形成三足鼎立,成為唐代詩壇上舉足輕重的人物。總之沒有人能夠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事,這就是生命的不確定性和魅力,如果一切都確定了的話,那麼人活著也就沒什麼意思了!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家都知道,唐朝的三大詩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白居易的地位比之李杜還要稍低一點點。以王勃的才氣,如果讓他多活幾十年,將會有多少像滕王閣序這樣的作品問世,他的地位應該不會低於李杜吧。可惜了!


如果王勃沒有這麼早離世,他的成就也只能在駢文,律詩中寫出更多音律優美,詞藻華麗的名篇。但這一形式的詞賦他自己都難以超越自己,有可能他會寫出較之《長恨歌》之類的璀璨華章。至於說到更上一層樓,超越李白,那是不可能的臆想。何解?

文章的高下,鍊字不如鍊句,鍊句不如煉意。如果作者的思想境界達不到某種人生的認知層次,思想境界也只能停留在以往感時傷世,憂國恤民的傳統層面。也就是整個文藝界到了哲學認知層面的瓶頸。從王勃的所有作品,他顯然沒有李白愛惜自我天生尊嚴價值,蔑視世俗權貴的認知高度,自然也寫不出如李白的驚世駭俗之句。

簡而言之,這是整個文學藝術發展的規律,包括現在。如果思想境界沒有達到一定突破性高度,是不可能有高度相對應的作品出來的。


謝邀,很難說,跑的魚是大的,江淹才盡,已是不爭的事實。號稱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終生沒寫出姊妹篇。四大名著,都是獨生子,嶽陽樓記也是孤女,一篇滕王閣序己使王勃成為駢體文的老祖宗了。早殤,是老天爺對王勃文才登上頂峯,摘取桂冠的慧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