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各種相機的感光器畫幅大小不一樣,於是出現了各種等效XX的概念。例如等效焦距、等效放大倍率、等效光圈等。這篇文章就來聊聊各種「等效」。

數碼相機畫幅比例參考圖

「畫幅」是各種「等效」之說的源頭。行業習慣膠片時代佔絕對統治地位的35毫米膠片尺寸作為標準量,即1倍。它的尺寸是36X24毫米,膠片上下方有卡孔,上下卡孔之間的距離是35毫米,這也是35毫米膠片稱呼的來源。35毫米膠片也被稱為135膠捲,是因為柯達公司賦予這個尺寸規格的型號叫135,使用135膠捲的相機也被稱為135相機。到了數碼相機時代,36X24毫米的規格被稱為全幅或者全畫幅。

全幅對應的概念是「殘幅」。所謂殘幅,指的是APS以及APS衍生規格、4/3[等同於Micro 4/3]、1/1、1/1.7、1/2.3等等,手機感光器尺寸通常更小,有1/2.6、1/3.0、1/4等。關於畫幅,可以閱讀[Doc]Link=00002472[/Doc]一文。

焦距與等效焦距

全畫幅標準下鏡頭焦距與視野範圍對照圖

焦距是指的鏡頭光學中心到感光器的距離。焦距長度和視野寬度正相關,焦距短則視野寬,反之亦然。

所有鏡頭包括手機的,都遵循統一的標準標註焦距。在不同的感光器的配合下,視野並不相同。

SONY 索尼 α7 [ILCE-7]全畫幅微型可換鏡頭數碼相機-實拍-頤和園西堤豳風橋

製造商=SONY;型號=ILCE-7;鏡頭=FE 28-70mm F3.5-5.6 OSS;焦距=28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6.3;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400秒;曝光程序=光圈優先;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3.12.05 13:56:48

SONY 索尼 α6000 [ILCE-6000]微型可換鏡頭數碼相機-實拍-頤和園豳風橋

製造商=SONY;型號=ILCE-6000;鏡頭=E 19mm F2.8;焦距=19毫米;等效焦距=28毫米;光圈=F6.3;測光模式=模式;感光度=ISO100;白平衡=自動;對比度=標準;飽和度=標準;銳度=標準;曝光補償=0.0EV;曝光時間=1/500秒;曝光程序=光圈優先;場景類型=標準;日期=2014.06.12 15:15:47

這兩張照片拍攝於分別使用全畫幅的索尼α7 [ILCE-7]和APS-C畫幅的索尼α6000拍攝。分別使用28毫米焦距和19毫米焦距,得到了視野相當的成像範圍,原因來自感光器面積的差異。全畫幅對角線長度是APS-C的1.5倍[是佳能的APS-C規格的1.6倍],而28/19也約等於1.5倍。這個1.5 就是等效係數。你可以簡單的理解APS-C是全幅裁剪得到的中間的一塊,裁剪過程會損失視野,如果希望保持視野不變[所謂的等效],就需要使用更短的焦距,而焦距的倍差,就是等效係數。

Micro 4/3相對全幅的等效係數是2,那麼使用這個系統拍攝等效全幅28毫米的視野,需要使用14毫米焦距的鏡頭。

焦距X等效係數=等效焦距。

等效焦距並不是光學概念,但它被眾多廠商和消費者接受。等效焦距讓我們清楚的知道對應設備可以拍攝多大的視野。它對應消費指導的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焦距」本身,感光器越小的設備,提等效焦距就更多,而手機攝像頭,幾乎沒有提焦距的,因為毫無意義。公開說的「26毫米大廣角」之類的,都指的是等效焦距。

放大倍率和等效放大倍率

奧林巴斯 Olympus E-1 數碼單反相機-安裝了Zuiko digital 50mm 定焦微距鏡頭

非微距鏡頭一般都不太提放大倍率,而對微距鏡頭來說,放大倍率則是關鍵參數。放大倍率越大,就能拍出更加微觀的照片。我們以Zuiko digital 50mm 定焦微距鏡頭為例,因為諸位看到的大部分Soomal產品照都出自這款鏡頭。它在24釐米對焦時,可實現最大放大倍率為0.52倍。

這個倍率怎麼算?很簡單,被攝物體和其在感光器上投影面積為1:1時,放大倍率即為1倍。嚴謹的微距鏡頭參數表,都會標註放大倍率,而在網站宣傳文案中就未必了,可能會冒出一個等效放大倍率。例如「等效全幅鏡頭1.04倍」。這種表述經常出現在Micro 4/3的鏡頭文案當中,這種表述方法存在誤導,放大比並不需要去等效,也沒必要,搞出「等效放大倍率」這個概念,純粹是為了讓這個參數變得更好看一點。如果這個概念是科學的,小卡片機的微距等效放大倍率就能上天了。

光圈和等效光圈

Canon 佳能 EFS 18-55mm IS 鏡頭 - 光圈模塊

相機鏡頭中通常有一個可收縮的裝置,用於控制通光孔徑,這個就是光圈機構。手機鏡頭通常沒有這個部分,其鏡筒內徑就是最大不可變的通光孔徑。這個孔徑需要多大,拍攝者和消費者都不需要了解到具體值。有個更直觀的參數就是光圈係數。

光圈係數=鏡頭焦距/鏡頭通光孔徑

例如,鏡頭焦距50毫米,通光孔徑25毫米,光圈係數就是2,記錄為f/2,偷懶的寫法是f2。這個值又被稱為F值,它簡單明瞭的體現了鏡頭的通光量能力。這種標註方法與畫幅無關,相機手機乃至監控設備的統統如此。

為什麼需要大光圈?大光圈毫無疑問的會增加鏡頭直徑,讓鏡頭變得更粗更沉,但愛好者樂此不疲。因為大光圈能夠提供更短的曝光時間。大光圈鏡頭最初被稱為高速鏡頭。大光圈還能帶來更淺的景深效果。

等效光圈是一羣老法師提出來的概念,其理論依據是在相同的等效焦距和F值下,小感光器的機型虛化不如大感光器機型。舉例:Micro 4/3 25mm F2的虛化能力是 全幅50mm F4的虛化相當。這個例子是成立的。

但大光圈帶來的更高速的快門時間是實實在在的,沒法等效。大光圈能提升弱光下的拍攝成功率,這些道理很多手機用戶都懂,但鍵攝大師們通常給忽視了。

「等效光圈」僅在用於對比等效焦距下虛化差異時有用,不如叫做「等效虛化」?叫做「等效光圈」具有誤導性。

怎麼看待各種「等效」

所謂「等效」,它需要有跨設備的普遍參考性,否則「等個什麼效」,它適應於相機手機等一切可拍攝設備。「等效焦距」具有這種通用性,從全幅機型到手機鏡頭,鏡頭參數更具可比性,簡單明瞭。而「等效放大倍率」和「等效光圈」則不具備這樣的通用價值,支持這樣概念的人,請描述一下iPhone 7的「等效放大倍率」和「等效光圈」是個什麼情況?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