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1096.JPG  

经过鸟友的指点得知美浓有这只可拍,拍到黑鸢抓鱼的画面  

DSC01098.JPG  

DSC01071.JPG  

DSC01092.JPG  

DSC01086.JPG  

黑鸢旧称老鹰,也就是我们小时候玩老鹰抓小鸡的老鹰。以前的人对分类较不讲究,只要是在天上飞的,看起来孔武有力的猛禽,不管什么鹰通通都叫做老鹰,这显然没什么学问,所以一些鸟友就用「台湾老鹰」来称呼牠,以便和一些习惯把所有猛禽都叫做老鹰的称呼区别。可是这个辞也有些问题,因为牠不是台湾特有种,外国也有,若在台湾叫牠台湾老鹰、在泰国叫牠泰国老鹰、在澳洲叫牠澳洲老鹰,那岂不天下大乱,所以又一些有识之士建议跟著海峡对岸的同好叫牠「鸢」(科学无国界,此事无关统独),后来「鸢」这个名字也在台湾使用了若干年。

        近几年来国际资讯流通迅速,国内的鸟人也越来越具国际观,在立足台湾、胸怀大陆之后,也越来越放眼天下,于是又有人发现其实鸢(Kite)有很多种,若把 Black Kite 叫做「鸢」,那分布于欧洲的 Red Kite 及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的 Black-shouldered Kite 又该如何称呼呢?这也是伤脑筋,所以又一些更有识之士在今年暑假再度建议将 Black Kite 更名为黑鸢(就依英文直译)。这个名字在今年暑假刚被提出,某些念旧的鸟友可能还不大能习惯,不过本人觉得这个名字还不错(最起码不会有名字混淆问题),为了显示本白头老翁也勉强算是半个「更有识之士」,以下就用黑鸢来介绍这种鸟。

黑鸢( Milvus migrans, Black Kite )

◎基本资料:

成鸟身长约56㎝、翼长约417-465㎝、体重约630-1030g、蛋 2-5 个,白底有红棕色斑点、孵卵期约38天、幼雏期约40-42天。

黑鸢全身暗棕色,牠最大的特征是牠那鱼尾状的尾羽,这是牠与其他猛禽最明显的区别(其他的 Kite 也是鱼尾,但台湾只有 Blick Kite 一种),所以只要看到一种很像老鹰且具有鱼尾的大鸟,几乎就可以确定是黑鸢

◎分布与习性:

黑鸢广范分部于除了新大陆以外的世界各大洲,常筑巢于森林边缘区的大树上,巢位高约在八至十五公尺间,巢主要以枯树枝筑成平台状结构,直径约半公尺,平台中间深杯状凹陷,常以一些碎布、纸及垃圾衬底(基隆鸟会沈振中会长说牠常会去偷那些晒在大楼阳台上的内衣、胸衣、手帕回去做衬底)。在食物方面,黑鸢主要以捡食腐肉或残肴为食,常会到开垦区域的垃圾场觅食;鱼牠也很喜欢,不过还是觉得捡食水面上的死鱼或内脏会检单些(基隆港的黑鸢就是这样吃进了一大堆浮油),虽然偶而也捕捉一些活的东西,不过牠绝少捕食比老鼠大的食物(看过老鹰捉小鸡的人相信应该不会太多)。

严格来说,黑鸢由于颇能适应人类环境又有捡食垃圾的特异功能,算是一种适应性良好的猛 禽,不过进年来因为觅食区的减少(部份都市卫生环境改善)及杀虫剂的泛滥使用,使黑鸢已逐渐步上灭绝的危机。在台湾地区,「老鹰捉小鸡」的故事曾伴随过每一个人的童年,对许多人来说黑鸢(或者以前叫老鹰)可能是他所认识的第一种鸟,但今天的台湾黑鸢的数量可能不到一百只(基隆外木山区约三十余只,屏东及雾台山区约五十只,其他地区都只有零星纪
录),不知道若干年后,当我们对孩子们说「老鹰捉小鸡」的故事时,他们会不会觉得那只是天方夜谭里面的一则故事……。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