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民俗文化之----唐河縣禁忌文化

一、 禁忌概說   人間各種民俗都沒有像禁忌民俗這樣存在得如此久遠和普遍,即使在科技發達到載人太空梭自如地遨遊太空的今天,後現代和後殖民文化淘洗過一代代年輕人的心靈,篤信和持守某些傳統風習的人羣在減少,但是,禁忌觀念在人們的靈魂中並未完全退出,甚至隨著社會文化心理的流變,一些新的禁忌又層出不窮地湧現。這不僅表現在窮鄉僻壤落後愚昧的農村,同時還表現在繁華文明的都市;它不僅遊盪在一部分人的腦海里,而且還遊盪在某些學富五車的文化精英的胸間,可以這麼說,哪裡有人羣,哪裡就有禁忌這個幽靈飄忽的身影。   人是禁忌行施的主體,禁忌普遍地留存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人的實踐活動,雖然千姿百態,形形色色,但其存在的領域,一言以蔽之,不外乎生產領域和生活領域。民間禁忌民俗,在這兩大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 二、 天象領域的禁忌 在農業生產習俗中,首先,忌諱暮冬打雷。有道是:「正月雷聲發,大旱一百八(即180天)。」天旱缺雨,莊稼就有可能歉收。這種忌諱打雷的風俗之形成,具有遠古時代對雷神敬畏遺俗的成分,表現了先民對於自然災害的畏懼之情。為避免沖犯雷神,就要停止耕田和播種,以示迎接雷神的莊重和嚴肅。其次,南陽民間一直到現在都認為從正月初一到初五是不能勞動和動土的,否則是不吉的。因為春節期間是祭祀拜神活動最頻繁的時期,如果生產勞動則被會神靈誤認為祭祀者不專心或不虔誠,若沖犯了神靈,一年百事不順。   民眾對天象中的日月星辰和風雨雷電都曾存在著禁忌,例如,對流星、彗星等星辰的禁忌就是如此。在南陽民眾的生活中,為了提示對某些星辰的禁忌,往往給予它以一個世俗化的名稱,如稱流星為亡星,稱彗星為掃帚星、妖星,稱摩羯星為剋星等。南陽民間認為只要流星、彗星一出現,人間就將有災禍發生。因為「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口丁」,地上添丁一口,天上便增加一顆星星。若地上所添丁口的地位名望顯赫,那麼天空中的星辰便明亮一些,反之,則灰暗一點。人與天上的星辰是對應的。因此,若天上有一星辰隕落,地上便將有一丁故去;若隕落的是一顆明亮耀眼之星,那將意味著大將、名人死亡,甚至兆示皇帝駕崩或國家有難。凡遇流星劃曳天空時,為消災免禍,不可以用手指點,更不可大呼小叫,而應馬上朝天吐口唾沫,只有如此,方能祓除不祥。 如: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麥谷堆。「谷堆」,在我縣方言中,既有「丘」的含義,又有「多」的含義。土谷堆,即多土丘,多墳。正月打雷,兆示疫病將流行,死人多,墳頭激增。二月和三月,正是初春和仲春季節,由於雷電的作用,空氣中的氮素激增,隨雨入地,能使農作物高產。俗語雲「春雨貴似油」。故而有「二月打雷麥谷堆」之說。這充分表現出民眾對正月打雷是很忌諱的。對於不該打雷的季節而打雷,當地民眾亦是倍加忌諱的。 三、 生活領域的禁忌 烏鴉在我縣也被視為不祥之鳥。由於它通體漆黑,有如喪服,又加之其音質如同木匠以鋸解木,喜食腐物,故而被世人視為不祥之物。自古以來,烏鴉都備受世人厭惡。我縣民間認為,若早晨起牀後聽到烏鴉之鳴則為不吉,若烏鴉繞屋飛行,則此宅主兇。 貓頭鷹,古書上稱其為鴟號鳥,我縣民間稱其為夜貓子。因其叫聲悽厲,曾被古人稱為「惡聲之鳥」,它的出現預示著不祥,「夜貓子進宅,無兇不來」,民間如是說。在民間,貓頭鷹一直是不祥的化身。《史記·賈生列傳》載,一隻貓頭鷹飛入賈誼的屋子裡,賈打開佔書一查,書上說這種鳥飛來,預示著主人即將亡去。貓頭鷹晝伏夜出,棲息於荒崗亂墳間,叫聲刺耳怪異,世人覺得它與心目中的鬼的生活習性相同,所以深惡之,生活中十分禁忌它的出現。   對枝繁葉茂的大樹、古樹,古時的我縣民間常常認為是仙家的藏身之所,對此有許多禁忌。至於桃、柏、槐等樹種更被視為神樹,絲毫不能褻瀆。對這些大樹,一不能污言穢語相加,二不能砍伐。因為南陽民眾樸素地認為,樹齡一旦久遠,不僅樹上住有仙家(鬼神),而且自身亦會成精,任何猥褻性的舉動便會有冒犯神靈之嫌。更有許多傳說,說得活靈活現,言某縣某鄉某村為某事急需木材若干,打起了古樹的主意,在砍伐時鋸得樹木流血,而且樹倒之時就是參與砍伐的各色人等魂喪九泉之日,遭到了惡報等等。此類傳說,不僅見於民眾口頭流傳,而且也廣見於古代典籍文獻:「景公有所愛槐,令吏謹守之。植木懸之,下令曰:犯槐者刑,傷之者死。」(《晏子春秋》)以政令的形式杜絕砍伐,其緣由乃出自景公之愛槐。愛者,崇拜之謂也。若某人一意孤行,待樹以不仁,則「傷之者死」。曹操,這位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其命便喪於此。「建安二十五年正月,魏武在洛陽起建始殿,伐濯龍樹而血出。又掘徙梨,根傷而血出。魏武惡之,遂寢疾,是月崩。」棕與終、桑與喪音近,墓地種棕為墓地種終,門前栽桑即為門前栽喪,聲音難聽,故忌之。  四、結婚生小孩的禁忌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婦女臨盆時,本是件可喜可賀之事,一來解消了婦女懷胎而帶來的痛苦,二來可為家族帶來新的生命。但是,由於先祖血崇拜的遺存,民眾對血存有敬和畏的兩重心理,在這種複雜心理作用下,一方面他們認為血可辟邪,另一方面又認為血可致邪,具有使人招致不祥的功用。所以在我縣民間,素有婦女不在孃家生產的禁忌。已婚女子若已臨盆,不論情況如何,決不能將孩子生於孃家,以免招致孃家子女不順和家道敗落。禁忌分娩的實質是為了避忌血污,迴避血光之災。民間一直到今天都把分娩的婦女視為禁忌對象,在她們流產、小產和分娩後一個月內,既不能下地勞動,又不能隨便到各鄰居家走動,否則是要受責罵的。   孩子呱呱墜地後,為保母子平安康健,民間亦有許多禁忌。產婦自生產小孩後便開始進入「坐月子」的程序。婦女在「坐月子」的日子裡,為禁止外人進屋觀看新生母子,常在產婦房門掛上標記。在先民的觀念中固執地認為,死亡和出生都是由一種生命形態變成另一種生命形態,而轉生是要通過懷孕的中介過程來實現的。在由鬼魂轉生成人時,總有一些舊時的同伴即鬼魂伴隨著。為了避免鬼魂的纏繞和邪魔的侵害,要在產房門上掛弓、掛紅布等物以驅之。同時還認為外人進入產房也可能帶來邪祟,故掛紅布以禁之。   在民間,婦人產後坐月子期間,多以麵食雞蛋為食,紅糖茶則是必喝的,至於其他食物,一般不允許喫。張清水曾這樣述寫道:「生產後,產婦不準喫豬肉豬油、魚、牛、羊……等腥葷,謂於嬰孩的健康有礙,只准喫菜乾、豆腐、黃豆、綠豆等齋菜飯,用盡水米飯,謂煲的飯究比煮的暖些。……雞煲姜酒,蛋煲姜酒,亦習以為常,俗以姜酒為惟一滋補品,故雖最貧的,如所生為男孩,則一月之內喫二三個雞,準可以有的,蛋,更是不用說了。」(《翁源生產風俗》)   孩子滿月後,要行剃頭禮。唐河民間在小兒行剃頭禮時,一般由舅抱著,打傘並頭蓋小兒尿片,以防邪祟襲身。小兒行剃頭禮,多半在婦人產後滿月回孃家「挪騷泊」時進行。但是若小孩生在農曆正月和臘月時則可暫緩行剃頭禮,因為「正」、「蒸」讀音相同,南陽民間認為,正月剃頭後孩子會變成「蒸籠頭」,稍微一動就滿頭大汗。臘月也不能剃頭,因「臘」、「癩」讀音相近,臘月剃頭將來會變成「癩痢頭」。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所以人們認為在此日給小兒行剃頭禮大吉,人們出於潛意識的美好祝願,希冀在此日剃頭。   在婚期的確定上,主要是忌某些特殊的年、月、日,南陽忌在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結婚,謂不打春的年份是「寡婦年」。農曆五、七、九諸月在民間看來是惡月,結婚後夫妻生活會不和睦、不圓滿、不長久,故禁忌之。   成親之日,新娘在出門時,即使心情高興,亦要裝出哭泣之貌,禁忌無哭相。因為「哭發」之俗,在唐河民間具有廣泛的影響,不哭反而犯忌,日後女兒女婿若不能發財,都要聯繫到出嫁時是否哭過。   婚後三天,新娘新郎相伴回孃家,謂「回門」。回門當天新郎新娘必須於日落前趕回夫家。民間甚為禁忌新人在孃家留宿,以避免新娘蜜月裏血光衝撞了孃家人,使孃家倒黴。但結婚七天後,可到孃家住上一段日子,俗稱「住七還八」。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民的知識水平不斷提高,一些禁忌逐步淡化甚至消失,崇尚科學,尊重科學正成為唐河人民的新的追求。

返迴文字目錄

分享到: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