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窮人家的孩子想要進入仕途簡直是比登天還難,後來到了大隋朝,隋文帝創建了科舉制度,自此之後寒門學子開始走進朝廷,爲江山社稷效力。規定中,科舉制分爲童生試、鄉試、會試、殿試。最後殿試由皇帝主持監考,參加這門考試的人統稱天子門生,一直到了南宋時期,前三名稱作“狀元、榜眼、探花”才正式確定。

  今天就來說一說探花,“探花”一詞最早出現於唐朝,在唐朝時期科舉只有狀元,而沒有榜眼探花之分的時候,當時的科舉制度中“探花”也不是專指第三名,而是統指考的最好的一批人。唐人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道:“進士杏園初宴,謂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爲探花使,遍遊名園,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罰。”這裏的“少俊”二字,是指既年輕、又英俊的書生。

  雖然沒有史料明確記載“探花”是“長相俊美”的殿試書生,無從考究,但是“探花一定會選擇年少英俊的書生”這一傳言卻傳了下來。狀元的學問必然是最好的,但是得探花者必然是相貌不差的,方纔不負“探花”的“花”字。而在當時很多進士也的確在爲自己能當選探花郎而開心無比。

  唐朝宰相翁承贊在中進士並被選爲探花郎的時候,就十分開心的寫下“洪崖差遣探花來,檢點芳叢飲數杯。深紫濃香三百朵,明朝爲我一時開。”這樣表露出自己興奮和開心的詩句。在電視劇小李飛刀李尋歡中,李尋歡就是一個探花。有時候探花有個特權,在某些情況下如果狀元相貌醜陋,探花可以代替狀元巡街。

  到了南宋時期科舉制度完善後,探花纔是明確的指爲第三名。當然在古代第一第二第三純屬是看皇帝喜好評定的,也不是刻意的看相貌,有時候皇帝看名字不爽就把你變成第三名探花了。比如在永樂二十二年的殿試中原定孫曰恭爲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但是等到永樂帝做決定的時候,他覺得“曰恭”這兩個字合起來就是“暴”的意思,所以很不喜歡,於是就將他由狀元改爲探花。

  如有錯誤,還請指正,謝謝!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我在評論區等着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