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著數多多,但有幾多個真的能夠赴京考試?

中國自隋朝建立科舉制度,國人就將讀書和做官聯繫,讀書成為步入仕途重要途徑。科舉制誕生前,官場都被既得利益羣體把持,讀書好當不了官,當官者不一定有多少才華。科舉制的出現,改變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許多寒門學子,紛紛通過讀書考取功名,改變自己和後代的命運。正因為有這巨大的魅力,許多窮人家孩子不惜「十年寒窗苦」,只為「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明代繪畫中所描繪的殿試。

科舉制度考試主要分為童試、鄉試、會試和殿試。童試是最基礎的考試,通過之後就成了秀才,獲得參加後面三場考試的資格。鄉試雖然名稱帶「鄉」,卻是在州府一級的大城市舉行。通過鄉試後,就有資格赴京參加會試甚至殿試。古代交通向來不便,就以明清兩代為例,海南考生前往北京赴考,路費從何來?

宋代科舉考試圖 (網上圖片)

今天我們要去任何地方都相當方便,能夠掌握到行程時間,但古代並沒有這個條件。一名海南考生要上京赴考,在路上至少要花費幾個月,衣食住行喫喝統統都是錢,考生有出身寒門者,哪有錢?這個問題,其實朝廷和地方官府都有考慮,所以會給赴考的考生提供支援及福利。

以清朝為例,清政府會根據各地考生距離遠近,發放不同數額的補貼。因河北省離京城較近,一般只有4兩銀子左右。遠一點的如安徽就拿到20兩,最遠的海南則可以達到30兩。雖然,清朝各時代白銀購買力不盡相同,但就以750元港幣來摺合計算,海南考生可拿到大概2.2萬元的路費。而事實上,進京趕考的考生,路上也花不了太多錢,因為只要有證明,路上的食宿基本都是免費。

《王瓊事蹟圖冊》描繪書生由書僮伴隨,山水兼程赴考 (網上圖片)

不僅如此,考生還能去地方官府申請一輛馬車名曰「公車」。「公車」會插上一面寫著「禮部會試」小黃旗,提醒其他人這是進京趕考的學生,沿途關卡必須無條件放行。古代治安條件落後,尤其窮鄉僻壤可能還會有土匪出沒,但是,土匪是不敢搶劫插有黃旗的公車的,因為這種車出了事,地方官不可能隻眼開隻眼閉。正正因為公車便利,考生也有自己生財之道,那就是幫商人們帶貨。考生一輛馬車能帶的東西不多,但肯定是非常貴重,甚至是一些違禁品,畢竟,沿途所有人都不會檢查「公車」。

1888年江南貢院 (網上圖片)

另外,地主為了巴結「未來官員」,會做出一些「政治投資」。畢竟拉攏多個考生,比拉攏一個有職權官員,付出的成本更低。只要商人或者地主「投資」多個考生,只有一名能夠金榜題名,回報何止百倍!所以古代科舉制下,一旦能夠獲得進京趕考的資格,不管結果如何,都能夠獲得各方青睞。在古代小說中,經常可以看到趕考書生流連於青樓酒肆,一來他們沒享受過,二來手執大把銀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