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邀,如題。為何夏朝在《山海經》中明確存在,但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呢?因為《山海經》本身就不被史學家承認。

《山海經》是我國先秦時期記錄三皇五帝事蹟的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記載了中華100多邦國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那為何史學家不認可《山海經》呢?

因為裡面記錄了很多光怪陸離的怪獸,比如滑魚、水馬,灌疏、鵸鵌,混沌,窮奇,饕餮等等,還有許多不能接受的事蹟,比如女媧補天,盤古開天之類的,種種怪事,莫不是聳人聽聞,連史學第一人司馬公都說此書所寫內容荒誕無稽,不能為史;清朝才子紀曉嵐編纂《四庫全書》時,也說其鬼怪居多,不與採用。所以近代史學家纔不能以此為據說夏朝存在。

以上就是小編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首先,現在普遍認為《山海經》的成書時間在戰國至於秦漢,並非是所謂的禹、益所作,所以《山海經》的證明力並不會比其它文獻強,甚至可以說比其它文獻弱。

其次,史學界普遍上對於夏朝是認可的,如果不認可的話,怎麼大多數稍有歷史知識的人提到朝代的時候會把夏、商、周連在一起呢。

而對夏朝提出質疑的主要是以考古界的幾位學者為主,這其實是學術界的一小部分。

二里頭文化和文獻記載的夏朝確實在年代上有所重疊,所以很多學者認為二者之間存在直接聯繫,但是由於二里頭文化並沒有考古遺址能夠明確證明為「夏」,既沒有文字,也沒有與夏有關的其它內容,所以以許宏先生為代表的幾位學者對此存疑。

另有一點就是,按照文獻來看,夏和商兩個族團分佈地區相近,所以很難通過年代、地域和考古特徵上將兩者分開。所以,二里頭和夏的關係變得很難確定。

很多人認為「否認」了夏朝極大的傷害了民族感情,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對夏朝存疑並不是否認夏朝,只是在一些學者看來這是一個既不能證真也不能證偽的問題。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這無需質疑,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很自信的用科學的態度去討論夏朝。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夏朝存在,這是毋庸置疑的。

今天的人,覺得既然夏朝存在,那為什麼沒有發現夏朝的遺跡或者說文字呢?

有人說了,你看商朝存在,是因為發現了商朝的甲骨文,有明確的記載。所以我們承認有商朝。

你既然說夏朝存在,那給我證據證明啊。你看埃及有金字塔,有各種文字遺跡,為何你們沒有夏朝的可以證明夏朝存在的證據呢?

要說證據,我們有不少的證據擺在這,他們視而不見,那今天就再擺一下我們的證據,然後我們再來調侃一下他們的證據。

1.孔子說過:「政典,夏後為政之典籍」。

《尚書·胤徵》中記載,《政典》是記載夏朝的國家體制和治國方略的典籍,也是我國最早的國家典章制度。

可見孔子說的並非空穴來風。

2.《山海經-海內南經》中記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這裡介紹了夏朝的一個管轄之地。

3.《史記》中有《夏本紀》一卷。《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典籍中,亦偶有提及。

這都是夏朝存在的間接證據。

這些都是文獻的記載。我們再從其他渠道來驗證一下文獻的正確性。

《史記·夏本紀》中記載:禹乃遂與益、后稷奉帝命,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卑宮室,致費於溝淢。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命后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餘相給,以均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貢,及山川之便利。

這段記述裏明確提到了,大禹治水的情況:陸行乘車,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

我們就從今天的地理結構上尋找一下大禹治水的痕跡吧。我接下來提供幾組圖片,有心人也可以自己去對比驗證。

先看下面一組:

水的力量,我們都知道非常的強大,洪水自古以來就是威脅人類生存的挑戰,歷史上留下的洪水泛濫給人類的影響的文獻,比比皆是。

雖然洪水的力量非常巨大,但洪水能夠沖斷山脈,然後還像用刀切開這樣的橫斷面,那難度還是非常大的。這個可以找你物理老師問一下。

好了,接下來再來一組,位置還是在長江上。

你看,還是這樣,長江水流到這裡,明顯的變窄了,同樣的還是直接穿過山脈,這難道是巧合嗎?

這些都是巧合嗎?如果說有幾處沒有太大的說服力,那下面這兩張圖呢

這是另一個地方哦。

一條河可以任意的沖斷山脈,那這條河真的是太任性了。

這些地方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沖斷山脈而過;再一個就是,切口比較平整。

從這些遺跡跟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可以推斷出,大禹治水並不是虛構的,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抹黑是沒有用的。

有人會提出這麼一個問題,為啥大家口中說的夏朝的存在時間差別那麼大呢?

不僅僅是夏朝,我們就大家都認為存在的周朝的存在年份吧,也是有分歧的。

周八百六十七年指的是周國在岐山命名為周時為起點,周赧王結束,實則周朝滅商之後到周赧王只有七百九十年。

為什麼會這樣呢?

古人記錄年代往往是某一政權的起點至結束點,但舊朝的結束點往往不是新朝的起點,新朝已經開始,舊朝還沒完全結束,這就導致朝代更替或帝王更替時間段有重複。這就是問題的所在。

大家定義的朝代的起始點的不同,造成了一個朝代的存續時間上的巨大的偏差。

夏朝存在嗎?夏朝的存在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說完了夏朝的存在問題,我們再來調侃一下西方人的文明。

西方人現在留下了一大堆的文物,像金字塔啊,獅身人面像啊,當然了還有一些造像啊,無疑不是顯示出西方文明的強大之處。

但問題來了……

所謂的埃及羅塞塔石碑,據說有2000多年……

不得不說西方人是真的厲害,這麼小的字,過了兩千年還能看的這麼清楚,我只能說,厲害了,我的哥。

所謂的四千年的埃及露天雕塑

回到中國,看看二千年前的漢朝古墓,神道、雕塑的風化程度,且還不是砂石。

是我們的石頭不行嗎?

再來談一個嚴肅的問題,這真的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說完不要笑。

村裡一個小偷,平時就靠村裡偷雞摸狗為業,村裡的名聲很不好。

突然有一天,大家發現小偷好像不偷東西了,有人還發現了,小偷家的房子翻新了,還買上了四個圈。

村裡人很好奇,沒聽說小偷有很富有的親戚,小偷也沒做什麼大生意小偷怎麼突然這麼有錢了呢?就有人去問小偷,小偷就說了,這是一個國外的親戚,沒有後代,死了就把遺產留給了自己。

這個故事裡為什麼一定要是一個死了的親戚呢?因為如果不是死了的人,這真的不好解釋這次鉅款的開路。這就是為什麼這個「親戚」一定要死了。

拿到西方也一樣,為什麼文明要斷層了呢?

因為,如果不斷層,他們真的沒有文明。


題主的這個問題簡直讓人覺得是在釣魚……《山海經》裏有那麼多的鳥首人身、虎首鳥足的怪物,這些都要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嗎?如果史學界因為《山海經》而確認了夏朝的存在,那纔是中國史學界和考古學界的悲哀。

確定一個朝代是不是存在,歷史記載當然是一方面,但關鍵更在於有沒有出土文物證明。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名義上就是想研究證明夏朝的存在,結果這一工程僅以一份富有爭議的《夏商周年表》告終。為什麼專家們底氣不足?因為實在是沒有出山文物,《夏商周年表》的依據依然是文字記載,但僅憑文字記載怎麼能確定一個朝代是否存在呢?

這裡倒要提一擔朝鮮了。朝鮮傳說中,有一位檀君,從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天知道這麼精確的日子是怎麼確定的)一直活到公元前425年,建立了古朝鮮國。上世紀90年代,朝鮮還真發現了檀君的墓,並真的將檀君朝鮮當成了信史,於是朝鮮教科書就將其青銅時代史從公元前1000年擴展到了公元前2000年。你別笑,檀君在《三國遺事》中也有明確記載,為什麼不能得到史學界的普遍認可?


我們一直說華夏文明,炎黃子孫,但是真正的夏朝,還有人在爭論是不是存在,夏朝的相關記載主要是在史書當中,確實難以定論。

至於題主所說到的《山海經》,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一本奇書,成書時間不詳,作者不詳,內容也是包羅萬象,有神話,有歷史,有地理。

所以對於現代人來說,《山海經》並不像其他正史古籍一樣,具有一致認同的參考價值。

實際上對比《山海經》中的描述,和中原大地的山川對比,還真有很多不符合的地方。所以有些研究者就開始與世界其他地區對比,發現和兩河流域確實有所相似。

於是就有研究者推論《山海經》所記錄的,實際上是兩河流域的地理,而這也說明瞭,數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人在兩河流域建立了文明;還有猜測說,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中的一部分,遷徙到了中原地區,帶來了《山海經》中的相關記載。

通過《山海經》中的記載推測夏朝所在地的研究者很多,但是就像我之前所說的,對《山海經》本身的史學價值,依然是有爭論的,所以通過它研究出的結論,自然無法被所有人認同。

以上的觀點在網上有很多文章分析,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不足之處望指正,多謝評論關注。


這個問題問得奇怪,夏朝在《山海經》中存在,就必須得到認可嗎?

史學界其實對夏朝基本是認可的,您要是不信可以翻各種大中小學教材。對夏朝提出質疑的,在國內主要是考古學界幾位。比較典型的著作有許宏的《最早的中國》和《何以中國》、陳淳和龔辛的《二里頭、夏與中國早期國家研究》、劉莉和陳星燦的《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

而許宏等學者質疑夏朝存在的理由,主要是沒有考古遺址能明確自證其為夏。一般認為最可能是夏的二里頭遺址,它也只是部分時空和文獻的夏對應,並沒有發現文字,更不要說「夏」的族徽了。因為最早的文字在商代纔出現。而支持夏朝存在的學者,主要認為傳世文獻具有可信度,比如《史記》等文獻均提到夏朝存在。

由此可見,大家爭執的是傳世文獻是否能證明夏朝存在。當然,《山海經》也只是從周代到漢代編寫的文獻,所以並不比其他文獻證明力強。無非證明周、漢人認為夏禹、夏啟等存在。而所謂大禹、伯益著作《山海經》,也早被文獻學者證明不可信。《山海經》還有黃帝、炎帝,難道我們就都得認可存在嗎?這當然是說不通的。

《山海經》在古代不被重視,而在今天被過度解讀。這都是不好的現象。顧頡剛先生在《中國史學入門》就有說「《山海經》的價值在於:一是保存了古神話;二是反證了儒家如何把神話改變做歷史」。我們今天首先應該正視其文獻價值,這纔是打開《山海經》的正確姿勢。


我們學的中國歷史一直就是從「三代夏商周」開始的,大禹治水的故事深入人心。我也是這幾年才知道,原來史學界對「夏朝是否存在」這件事情還有很大爭議。

要確定一個朝代的存在,簡單地說有兩點:一是要出土那個朝代的文物,二是要發現那個朝代的文字。

1953年河南二里頭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定的遺跡,使夏文化的存在有了實物依據,但並沒有發現確鑿的那個時代的文獻。

因此很多外國學者質疑夏朝的存在,甚至認為夏朝只是後人編出的神話。他們認為:一個民族的「自我認證」,需有這樣的文獻做證明——必須是書寫而非口傳的,是當時的記錄而非後來的,是用本民族語言寫成而非其他民族語言寫成的。

我國目前關於夏朝的史料,主要有《史記》和《竹書紀年》,在《尚書》《孟子》《周禮》《左傳》《國語》等中也有提及。從這些文獻中,人們才知道了大禹治水、禹受舜禪、夏啟奪位、太康失國、少康中興、夏桀暴政等不多的幾件夏朝大事。但這些史料都是一千多年以後才寫成的,並非「當時的記錄」,也就無法證實夏朝的存在。

更別提《山海經》這種志怪古籍,歷來被認為內容過於荒誕無稽,所以作史時根本不敢作為參考。

本來商朝的歷史也存在相同的問題,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有力地證明瞭商朝的存在。

所以目前只能說,商朝是我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


現在的所謂史學界觀點(歐美為主),都是以考古為根據,那些否認夏朝存在的說法往往也是認為沒有夏朝遺址。現在啪啪打臉吧,已經發現多處遺址了。

但國際史學界還不承認,其實呢有兩個原因:

一,華夏歷史不同於其他文明的一點,就是有專門的人員或者說官員記載歷史,這是其他文明所沒有的,所以,以前沒發現夏朝遺址只有記載出現,就否認夏朝的存在這是不對的。看看歐美那些專家,歐美歷史纔多少年?考古當然好考了,而夏朝歷史距今多少年,大約4000多年啊!

二,歐美意識形態註定了他們要貶低華夏的光輝。華夏文明的源遠流長,使得他們在精神上矮我們一大塊,否認夏朝的存在,就是硬生生截去了好幾百年的歷史,縮短了我們的文明史,打擊貶低我們,抬高他們。

同時,華夏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往往在我們面對民族危亡時,爆發出強大的民族凝聚力而力挽狂瀾,使得我們的文明生生不息。歐美磚家那樣做,也有打擊我們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關於夏朝存在問題至今仍爭論不休,最主要的是中西方文化影響所致。中國古代十分重視修史,所以留下洋洋灑灑的二十四部正史(後來有二十五或者二十六史之說,此處暫且不講),此外還有多如牛毛的野史。但他們都有共同點就是文獻記載,至於實物考古並不看中。恰恰相反,由於西方文獻資料匱乏,他們比較喜歡實物考古,從考古中逆向推理當時的環境。

打個不恰當的例子,遇到一件刑事案件,中國古代注重口述,但到了西方這裡行不通,他們口述不出來,只能考察現場。大家明白後,就可以看一下殷商問題,由於殷商沒有直接的文獻記錄,都是周以後史書字裡行間中透漏出這個國家如何。所以最初殷商也是被懷疑存在的。但直到殷墟的發現,從中發現大量的文物,並且文物上含有重要的文字信息。如此一來,殷商不存在的問題迎刃而解。

此外,《孫臏兵法》也是這樣問題,後人沒有看到這本兵書,就認為它不存在或者根本就是《孫武兵法》,直到建國後考古發現這本失傳的兵書,它是否存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

至於夏朝就是存在這個問題,它沒有留下系統文獻,而是存在後世文獻的字裡行間中,至今為止也沒有發現有力的證據。儘管二里頭遺址被發現,經過測算它存在於夏朝,但考古至今沒有發現文字記錄,至少沒有發現可以用實物佐證《史記》的觀點。這就好比一個刑事案件中發現的所有實物都指向嫌疑人,但沒有證人,並且實物上也沒下指紋,所以不能非常嚴謹地認為嫌疑人就是兇手。可能比方不恰當,但夏朝考古確實存在這個問題,國內可以認為這個遺址是夏朝的,證明夏朝的存在,但國外就不這麼認為,他們會認為沒有「指紋」和「證人」。

至於夏朝文物保存問題呢?夏朝的文明發達,但可能採取的保留文字的材料不易保存,或者被人為消滅(比如甲骨,一度被視為龍骨,作為藥材使用,再者戰爭也是非常的因素等等)。或許不久的將來,人們從地下挖出珍貴的有力證據,或者考古中引入新的證明方式的話,夏朝是否存在就會真相大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