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陝西村民發現藏寶地窖,103件國寶,件件價值連城 | 文 三隻眼文齋

  陝西省的周原是3000多年前西周古都,周人的發祥地,這裏曾經有過中華民族發達的遠古文明。進入20世紀以來,周原地區在考古發掘中,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多、製作之精美已經令世人震撼,而且還不斷有所發現,使這裏成爲著名的青銅之鄉。周原上共分佈着20多個名不見經傳的自然村落,其中就包括一個叫做莊白村的小村莊。1976年2月15日中午時分,莊白村的村民們像往常一樣在田間耕作。突然,一個村民一鐵鏟鏟到地裏的硬物上,由於用力過猛,手臂都被震麻了。他甩甩胳膊,好奇地用手刨開腳下的土壤,一隻青銅器的角就露了出來。

  由於周原地區文物屢現,所以陝西省文物局對這一帶的村民經常進行相關的文物保護教育,所以村民們都深知泥土中的青銅器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正好莊白村附近有一支國家考古隊,村黨支部書記接到發現文物的消息後,急匆匆趕到駐紮在附近的考古隊辦公室,報告了地裏發現的異常情況。當時,由陝西省考古所專家尹盛平帶隊組成的考古隊常年駐紮在周原上,他們聞訊後,立即前往現場。在村民發現青銅器的地方,考古隊員們很快就挖開了一個洞穴,在電筒光的照射下,洞穴內發出陰森森的冷光。

  專家們一看大喜,原來這是一個南北長1.95米,東西寬1.1米,深1.12米的地窖,地窖裏堆滿了各種器皿。經過專家們清理,發現這時一個西周時期的青銅器窖藏。這也是周原考古隊發掘的第一個大規模青銅器窖藏,同時還是自1949年以來,中國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窖藏。考古工作者按青銅器的出土地名,爲其命名爲“莊白1號窖藏”。隨即,周原上最爲激動人心的考古發掘由此拉開了帷幕。由於藏坑小,器物多,許多器物都是互相套放的。據後來統計,“莊白1號窖藏”中共有器物103件,不僅數量大,而且種類繁多,除了實用器具,還有涉及周王朝的不同禮器,件件都是價值連城的國寶。

  窖坑的四角各有一隻裝酒用的大銅壺,出土時,其中兩隻壺內還裝滿了清澈的酒液,另外的兩個壺裏也各裝着七八件大小不同的器皿。這些較小的器皿主要是銅爵和銅觶,都是古人的酒具,“爵”就像今天喝白酒用的小酒盅。其中最有價值的是“父辛爵”,“父辛”爲人名,爵爲器名。該器寬流、長尾、深腹、圈底,下呈三刀狀足。近流口處設帽形柱,流飾垂冠鳳紋,有文字“木羊氏爲父辛器”,意思是說這是木羊氏爲父辛製作的飲酒器。器身飾直棱紋配以長尾風鳥紋等,後被定爲國家一級文物。而“觶”也就相當於今天喝紅酒用的高腳杯。除此以外,考古隊員還清理出二十五件小型銅酒器。

  另一件青銅器造型奇妙,蓋前呈羊首,蓋後爲大獸面,通體遍雕夔龍紋,原來這就是傳說中的西周青銅重器折觥。折觥屬方形兕觥,又極其少見,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物,工藝精湛,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後來,這件折觥被鑑定爲國寶級文物;還有一件珍貴的青銅藝術精品冬簋,通高21釐米,簋身以兩耳爲界分兩面構圖,整個器型生動別緻,獨具風格。青銅冬簋的蓋內及腹內壁各鑄銘文十一行,有銘文134字;這兩件國寶級文物已使專家們喜出望外,窖中的另一尊刖人守門方鼎就是錦上添花了。這隻方鼎有一對附耳,分上下兩層。上層四角各有一個立體卷尾龍,口沿下裝飾雲雷紋襯底的竊曲紋。下層爲盛炭火的爐膛,底部四獸足。方鼎造型奇妙,裝飾和實用相結合,頗具匠心,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

  根據周代的禮儀規定,天子享用九鼎和八簋,諸候王享用七鼎六簋,大夫一級的大臣用五鼎四簋,上士用三鼎二簋,下土則只能用最低的一鼎一簋。然而,在“莊白1號窖藏”中,出現了完全相同的八隻簋,但相配使用的鼎卻沒有發現。專家認爲,從以往周原貴族墓葬出土鼎和簋的配置情況分析,結合這八隻簋的形制來看,它們應該分屬於五鼎四簋的兩套,從而說明這些器皿的主人應該是屬於大夫級別的高級貴族。在這些青銅器中,鑄有銘文的多達74件。從銘文上研究,表明這些青銅器屬於一個叫做“微氏”的家族,其內容不僅涉及微氏家族的七代作器人,同時也涉及自周朝建立以後的300多年曆史,具有極爲珍貴的史料價值。

  在這價值連城的103件國寶中,還有一件最爲珍貴的的器物,它是一個青銅盤。盤是一種盛水的器皿,供西周貴族盥洗的器具。由於“盤”上的銘義表明它是一個名叫“牆”的史官所作的禮器,因此,專家們命名其爲“史牆盤”。史牆盤製作於西周恭王時代,即公元前900年前後。“史牆盤”通高16.2釐米,口徑47.3釐米,深8.6釐米,重12500克。該盤圈足,雙附耳,腹飾重冠長尾鳳鳥,圈足飾竊曲紋,均用線條很細的雲雷紋襯底。由於該盤還常被用於祭祀,所以“史牆盤”的盤沿以獸面紋飾爲主,形象詭異神祕。盤口內底刻銘文18行284字,敘述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恭7位天子的事蹟,被考古學家們譽爲“中國的青銅史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