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期,寧錦防線是很有名的一道防線,但寧錦防線還是送了很多人力物資,讓滿清有了糧食。成爲了明朝的墳墓,那麼如果用這些錢拿來練兵,練野戰軍會怎麼樣呢?

  其實寧錦防線已經算得上了很省錢的方案了,要說送了多少人力物資。送的比這多了大有人在。也不差這一點,而以明朝和後金的打仗方式。可以說明朝在遼東面對的是一個喫金無底洞,他的財政先扛不住了。

  先說薩爾滸之戰,當時朝廷催促讓楊經略速戰速決,主要原因就是爲了省錢,避免勞民傷財,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而之後明朝罷免了楊經略,啓用了熊廷弼。但是這哥們上去轉了一圈,上了一份奏摺,目的是什麼呢?就是要人要錢。

  他的用兵計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就相當於薩爾滸之戰的升級版,四路防守。唯一有兩點區別,第1個是,在這次部署中要認爲用足夠多的兵力。每一路軍隊至少得有3萬人,再加上朝鮮軍隊加起來的有十八萬。他說在這個奏摺,一開始就強調了要防守,這次剛剛大敗,人心惶惶,軍心不穩,先不能着急進攻,而是以防守作爲第一要務。先把努爾哈赤堵在長白山,然後等待時機成熟再剿滅。

  這話意思就是,對於後金那幫人,你們不要想着着急進攻了,也不能着急催兵。你得先讓我防守。但是當時的遼東,挑挑揀揀,能用的兵連8萬都沒有。至於糧草軍餉,也得朝廷辦法。

  遼東不但兵力不夠用,本地的財力物力更是遠遠供養不起這這麼多大軍。糧草物資也要從內地調運。當時朝廷痛定思痛,認爲這道奏摺很重要,於是當時兵部和戶部的官員一邊罵着街,還得儘量滿足他們的要求,因爲山東距離很遠。而且走的還是海路,所以山東的膠東半島也成爲了重要的物資調用地點。但是不巧的是遇到了災荒,糧食歉收。所以沒辦法,只能加緊調運。

  朝廷花了巨大的努力,總算是收到了一點銀子和一些兵力,全部給遼東運過去。這些兵力不夠,是打了一點折扣,但是勉強能滿足了基本要求。

  可是練兵光有錢還沒用。還得要有老兵。遼東兩次戰敗,讓最精銳的野戰軍成建制的被消滅,基本上失去了重新編練野戰軍的基礎。後來又發生了巡撫和經略不和的事情。這爲後來埋下了悲劇的隱患。

  真正讓明朝人力物力喪失的罪魁禍首,是薩爾滸戰役和遼瀋戰役。後來的舉動基本上都是無奈之舉,因爲當時又沒兵又沒錢。可以說,遼錦防線算得上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如果沒有這個,結果只會更糟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