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當然是不同的。就如今普通話來說,它在融合和發展的過程分別吸收了不同的漢語音系。拿普通話的音系來仔細研究我們漢字的形聲字,你就發現其身上存在不同的漢語音系。不僅漢語存在語音變動,其他語言也是同樣存在的。

何為形聲字,即講究「認旁識音」的漢字。

例如 「白」這個字,念「bai」 理應上帶白字聲旁的都念「bai」。可普通話裏,又「bai」又有「bo」。例如「伯伯」,「松柏」,「一百」。看普通話所採用的為北京音系。而北京話又是明代,老北平話和南京話的融合。南京話 「白」讀「bo」 ,老北平話讀「bai」,一目瞭然。

又如,工功槓缸江,聲旁為工「gong」 理應都念「工」,可從今音裏看這些字有gang,jiang 又有「gong」。仔細分析其他方言。

粵語,「工」念「gong」,其餘功槓攻江缸,也念gong

閩南語,「工」念「gang」 其餘字也念 gang,另外「江」在有的閩南語方言,和西南官話方言裏也念「giang」。

除了認旁識音的形聲字以外,你還可以藉助「說文解字」來探究查閱古代漢字的發音。掌握反切法,如「東」德紅切。取首字的聲母,二字的韻母。德(de)取d,紅(hong)取ong,合起來(dong)

在《說文解字》「古代相當於字典的書」這本書記載的發音中,還有和現在發音差異較大的字,又如「雨」 王矩切,王(wang)取w 矩(ju)取 u 合起來(wu)目前也只有閩南語保留的文讀音中,雨有「wu」的發音。

所以古今漢字發音是不同的。要想了解古音,可買本《說文解字》或直接在網上查查 某某字的說文解字。看看是怎麼標註的。


首先,語言和文字雖然密不可分,但其實是兩回事情。所以要談相同與否的問題,首先要搞清楚各自的性質。目前不少人都把漢語和中文混為一談,所以就有了「說中文」這樣不合理的表達。

漢語一直在發生變化發展,其中語音變化最大,辭彙次之,語法最小。落實到視覺層面,我們用漢字來記錄漢語,所以「中國漢字的讀音和以前的是否大致相同」的實質答案,是漢語的讀音發生了很大變化。當然,語音層面的這個變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否則隔兩三代人是就無法溝通了——孫子聽不懂爺爺的口語。

學術界一般把研究漢語語音歷史變化的學科,叫「音韻學」或「聲韻學」,它包括古音學(研究周秦兩漢時代的漢語語音系統)、今音學(以《切韻》系韻書作為對象,研究魏晉南北朝到唐宋的漢語語音系統)、北音學(以周德清《中原音韻》為代表的和以後近代漢語北方話的音系)、等韻學(分析韻書的反切、研究漢語語音結構,編製等韻圖)等學科。

從先秦達到今天,漢語語音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也呈現規律性——從上古到中古是這樣,從中古到現代也是如此。漢語語音簡單化,是一個大趨勢。語音簡化後,大量漢字變得同音而區別性減弱,於是,漢語辭彙的雙音節化補償了這一點。至於漢字,隸楷書定型以前的古文字階段和楷書的字形差異也比較大,不過傳承有序,也有一定規律性。

總結一下就是,字的讀音(準確說是某個字所記錄的那個詞的讀音)從甲骨文開始就基本上沒有停止過變化,寫法上也是如此。


不是的,漢字的讀音一直都是在變化的。

反倒是文字,雖然會有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但整體的變化並不大,只是在建國之後,國家創造了簡化的漢字,也就是簡體字,漢字才會照之前發生變化,但是香港、臺灣地區使用的依然是繁體字。

但是讀音是一直在變化的

現在的漢語普通話語音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一聲、二聲、三聲、四聲。

但是古代的語音是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的,入聲只有現在的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中才會有,比如蘇州話、粵語、客家話等等。

現在我們通用的普通話與古時的語音相差很大,越往南的地方,越接近古人語音,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好像客家話是最接近古人語音的。

古代都城一般都是在中原地區,也就是河南啦南京啦

到了明清時期,明代明太祖朱棣遷都北京,北方方言才漸漸成為流通的官方語言。


這個語音實在沒法考證,語音變化肯定是很大的,看看現在的方言之多,都是從古語音可逐漸融合演變而成的,就知道一斑。古時候又沒有語音記錄,那說文裏的切字讀音法,現在去解讀也是用現在的語音。

所以現代人穿越到古代肯定聽不懂那時的語言,畢竟連漢字都變了,所況口口相傳的語音,從甲骨文至大小篆到隸書到如今的簡體。


漢字讀音一直在隨時代變化,每次由於戰亂,特別是遊牧民族的入侵,把中原民族趕向淅閩,兩廣一帶,也就是把中原的語音帶走了。當局勢穩定以後,中原京城一帶新的官方語又形成了,可惜這些語音改變的過程無法記錄下來,儘管變化很大,但後人卻無從查考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