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7月帶私教同學以來,我發現不同人在掌握同一個方法時的學習速度真的差異很大。

以掌握多重閱讀法為例,一些同學三個月都未掌握這個方法的精髓,而一些同學半個月就有了很大的進步。

一開始我以為是學習基礎不同導致的:學習底子好的同學自然會掌握得快點,而學習底子相對薄弱的同學則會掌握得相對慢點。

但隨著私教同學越來越多,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看似基礎不錯的同學(比如985高校的碩士),掌握一個新的學習方法時也會很慢;而一些學習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比如專科畢業),掌握新方法的速度卻會快上很多。

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這個現象跟性別、年齡和職業都沒有關係,相似職業、同一性別、同一年齡段的同學都有類似情況發生。

為什麼會有這種違反常識的學習效果差異呢?

經過認真比對分析,我發現導致有些同學掌握新方法慢的關鍵在於兩點:

◆ 關鍵一:想得多做得少

關鍵二:不嚴格執行

關鍵一:想得多做得少

我還以部分私教同學練習多重閱讀法為例。

學得慢的同學在練習這個方法時,有兩種共同的表現:

1、反覆跟老師在紙面上探討,但就是不願意動手去做一遍

比如,有同學選擇閱讀《金字塔原理》作為多重閱讀法的練習,我請他以「將一份PPT報告修改得更符合邏輯」為目的來閱讀,結果他反覆跟我做理論探討(比如為什麼SCQA只能用於寫序言,用作PPT的整體結構不可以嗎),但就是不動手去改任何一份PPT。

被我逼緊了,就回復我說:我看了下之前的PPT都還可以,我可以等下次做PPT的時候再應用這次閱讀的內容嗎?

隔段時間我再追問他的時候,他又跟我說:現在工作中沒有要做的PPT,可以先往下走嗎?

還有同學是以《流程優化》來做多重閱讀練習的,我請她運用書中的方法優化她手頭現有的流程,結果她反覆跟我討論書中內容是否適用(比如我感覺這本書講的就是PDCA,太虛了;書裡面的表格我感覺不易讀,拿來用是不行的等)。

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說服她拿一個流程實際應用了下,果然應用後,種種疑問也就同步解決了,不過時間也已經多浪費一周了。

2、不聚焦解決當前問題,而是發散出很多其它問題

比如,有同學在練習多重閱讀時,不去關注如何實現自己的閱讀目的,而是反覆跟我糾結其它問題:為何一定要在OneNote里記筆記,記筆記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增加印象和便於查詢,為什麼一定要記在OneNote里呢?

沒辦法,一次本該他好好練習的多重閱讀法學習機會,變成了我的示例秀:反覆舉各種例子,跟他證明筆記的價值絕不只是為了增加印象和便於查詢,最好是做到在工作中套了就能用。

結果,我的解釋能力很好地得到了提升,但是他的多重閱讀水平卻還是原地踏步。

為什麼這些同學會出現「想得多做得少」的情況呢?

主要原因有三點:

▼ 原因一:想的難度低,做的難度高

想的話只需要在腦子裡轉一轉就有結果了,沒有任何困難和限制,而且大腦同樣會有學到新東西後帶來的喜悅感。

但做的話就不一樣了,一旦開始去做就會面臨各種痛苦,而且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後才有結果,這對個人能力和意志力的要求就高多了。

這就是為何有些同學寧願花上一兩周跟我做理論上的探討,也不願意動手去做的原因。因為理論探討起來既簡單,且一樣很有收穫感。

▼ 原因二:目標過多,又急於求成

貪多和急於求成是人的天性。

很多人在學習新方法的時候,恨不得一下子就能通過這個方法解決所有問題。

有些同學在練習多重閱讀法時,往往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恨不得通過一次閱讀練習就解決他們面臨的所有問題,比如閱讀速度問題、理解問題、記憶問題、應用問題。

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因為要的太多太急,反而在想上面反覆猶豫,遲遲不會或不敢動手。

▼ 原因三:怕失敗的消極心理

還有一種不敢動手的原因是之前失敗多了,因此形成了怕失敗的消極心理,這也會導致只想不做的學習行為。

除了因為上面三個原因導致的「想得多做得少」外,學習新方法慢的另一個關鍵就是「不嚴格執行」。

關鍵二:不嚴格執行

不嚴格執行一個新的學習方法,有兩種主要情況。

我依然以部分私教同學練習多重閱讀法為例說明。

1、沒經過練習或實踐,基於自己的感覺質疑

我在指導私教同學的多重閱讀法時,都會建議他們一開始練習多重閱讀法時,最好設定一個應用型的閱讀目標,比如運用流程優化方法將手頭某審批流程縮短一半的時間。

設定應用型的目標,一是閱讀時更能聚焦,二是更能體驗多重閱讀法是如何做到讀以致用的。

大部分私教同學都會接受這個建議並認真去做一遍後再提出自己的疑問,但也有少部分同學沒動手前就會質疑:我認為在書中很難找到具體的方法的,我覺得還是應該以理解理念和原則為目的,因為這些才是解決問題背後的邏輯。

碰到這樣的情況,我一般都會讓他們按自己的想法先去嘗試一遍,再基於結果引導他們認識到問題所在。

經過這樣的反覆他們雖然最終也能掌握多重閱讀,但相較於帶著疑問先照著做一遍,花的時間明顯更長了。

2、不願走出舒適區,依賴老方法

還有一些同學,他們會表面上接受新方法,但在實際做的時候依然用回自己的老方法。

比方說,多重閱讀法的第三步是變速閱讀,這個步驟要求以自己最快的速度翻完全書,並標註好哪些應該重點精讀,哪些無需再讀。

但有些同學在這一步上還是會花上7到9個小時,從頭到尾逐字閱讀。

等我問為什麼時,他們就會回復我說:我覺得我讀快了不行,只花不到2個小時翻一遍的話,我根本沒有印象,記不住。

其實第三步變速閱讀壓根不需要記住,只要能知道重點讀哪些章節就可以了,如果他們能逼著自己在2個小時內執行完變速閱讀步驟,再花幾個小時做一遍重點精讀,立馬就能感受到「多重」閱讀帶來的價值了,而且花的時間還會少於7個小時。

但因為用老方法閱讀自己會感覺更舒適,因此他們就賴在自己的舒適區里不願意出來了。

兩個關鍵問題的解決對策

「想得多做得少」、「不嚴格執行」這兩個關鍵問題有沒有解呢?

只要從心態、方法上略微做些改變,你很快就能解決這兩個問題。

1、心態上的改變

王陽明在《傳習錄》里有講:懸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沒有枝葉花實(空想有什麼用?只要不忘栽培灌溉的功夫,何必擔心沒有枝、葉、花和果實)。

在學習一個新方法的時候,首先要在心裡告訴自己:新方法一開始練起來可能會很不舒適,而且也要一段時間才會見效,但我只要去練,自然會有效果。

就像一個業餘籃球選手剛接受職業籃球訓練一樣,教練新要求的投籃動作怎麼練怎麼彆扭,因為跟自己已養成的習慣格格不入,甚至投籃命中率還會大大下滑,但一旦你適應了新的投籃動作後,你的投籃命中率就會比之前高很多了。

特別是在私教里,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做法其實就是跟著私教導師的指導和節奏來,因為這些已經是根據你的個人情況來定製的了,你照著做了就會有效果。

萬一效果不明顯,只要你是照著做的,也能很快被發現並及時調整的。

2、方法上的改變

在學習一個新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你之前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方法的指引,一絲不苟地套用。

為什麼呢?

兩點原因:

在你還沒有經驗的時候,只有嚴格地按指引套用,你才能根據反饋效果判斷這個方法到底有沒有用,否則你會永遠糾結在是方法沒用、還是你沒用好這個問題上。

你只有嚴格地套用過了,才能真正理解所運用的方法,也才能知道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改進這個方法。

以多重閱讀法為例,若你沒有嚴格去執行多重閱讀的四個步驟,你又如何能確定這個方法是否適合你呢?

等嚴格套用後,你再根據實踐反饋做全面質疑,這樣學習速度更快、學習效果更好。

小結

「想得多做得少」,「不嚴格執行」,這是影響你新方法學習速度的兩個關鍵問題。

只要你能做到:(1)心態上先練再說;(2)方法上先嚴格套用再質疑,就可以很容易地解決這兩個關鍵問題,無論你是怎樣的學習基礎、從事何種職業、年齡多大,你都能更快地掌握一個新方法。

---------------------

最後,如果回答對你有啟發,歡迎點贊,先說聲感謝。

另外,如果你現在正面臨著缺乏全局有深度的思考、學習效率不高、個人能力體系不完整、晉陞、轉行等問題,歡迎加入我們的職場社群。

群是免費的,但是謝絕廣告和水聊,加微信號wangsm0103可以拉你進群,記得備註知乎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