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上來說,能夠應對通脹的資產包括:股票、房地產、防通脹債券、和黃金。在這些資產之上,還有一個重要的方法能夠有效的應對通脹:全球多元分散。

先來說說股票。

股票應對通脹的邏輯,是這樣的:首先,很多公司擁有實物資產,比如廠房,設備,地,辦公大樓,倉庫裏的物資存貨等等。這些實物資產,在通脹的環境下其價格也會上漲,因此公司的價值會上漲。當然,這條邏輯對於那些以虛擬資產為主的公司(比如金融公司,IT服務公司等),則不適用。

其次,那些議價能力比較強的公司,有能力把更高的生產成本轉嫁給下游企業和消費者。在通脹的環境下,很多公司上升最顯著的生產成本,是人力成本(工資更高)。同時,生產性企業,其採購的原材料成本會上升。在一些由特殊原因造成的通脹環境下(比如石油危機),很多企業的運營成本會提高(只要需要用到車和燃料的公司,在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條件下,生產成本都會提高)。這些種種原因造成的更高的生產成本,會拖累公司的盈利(假設營業收入不變)。

但是那些議價能力比較強的市場領頭羊,有能力把這部分上升的成本,轉嫁給他們的下游企業,或者是終端消費者。因此這樣的公司股票,能夠有效的應對通脹壓力。

這也是為什麼,通過股票來應對通脹,通常在」溫和通脹「(通脹率低於5%)的情況下比較有效。在」高速通脹「(通脹率高於5%)和」惡性通脹「(通脹率高於10%)的情況下,公司股票的價格會受壓下跌。

如上圖所示,在1970~1980年代,美國經歷了高速通脹(10%左右)。這段期間,美國股市也經歷了一輪熊市。道瓊斯指數長達20多年沒有突破1000點。

為什麼股票在高速通脹的環境下表現不好?背後有幾個原因。

首先,如果通脹率比較高,市場會預期央行/政府做出反應,通過提高利率,緊縮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脹。高利率和緊縮的貨幣政策,對於股票來說都不是利好消息。

其次,再強勢的企業,在轉嫁上升的生產成本時,也會遇到天花板。企業不可能無限制的提高自己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格,會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比如政府管制,市場競爭,社會形象等)。因此,如果通脹率過高,會影響到企業的盈利能力。

如上圖所示,同樣是1970~1980年代的高通脹時期,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從20倍左右下降到7倍左右。由於股票市場額整體估值下降了2/3,因此股票投資者的回報差強人意,就不那麼讓人意外了。

儘管股票的回報在高通脹時期不盡如人意,但還是要比債券好很多。絕大部分債券,支付的都是名義上固定的利率,因此債券持有人拿到手的真實利息回報,會被通脹侵蝕。有時候甚至會變負。在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中我曾經提到過,如果我們回顧發達國家過去百年的金融歷史,股票在扣除通脹後的真實回報,要比短期和長期債券來的好。這個規律在不同的發達國家都比較普遍。

從歷史規律來看,只要惡性通脹持續的時間不是太長,公司股票,就能夠提供很不錯的抗通脹效果。舉例來說,美國在1947~2011年間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大約增長了10倍(這期間還包括1970~80年代的高通脹時期)。但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上漲了85倍。

所以總體上來說,股票,是一個非常重要,有用的抗通脹資產。

下面再來說說房地產。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房地產都是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房地產投資有以下優點:

1)有現金流(租金):可以解決很多家庭現金流不足的問題。

2)有居住功能:用得著就住,用不著就租出去,也可以部分出租。

3)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房地產有一個隱性的看漲期權(Option):被政府拆遷。

4)槓桿最大化:在所有的大類資產中,房地產是最容易獲得槓桿的(因為有實物抵押),同時槓桿率通常也比較高(比如首付20%就能拿到貸款,當然各地不同銀行在不同時期的貸款政策不同)。槓桿是一個放大器:如果房價的上漲幅度超過按揭利率,那麼槓桿就能幫助投資者獲得更好的投資回報。

5)抗通脹。

從歷史數據來看,房地產的投資回報,不管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相當不錯。

比如在我主講的小烏龜資產配置網路公開課-房地產中,我曾經對比過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在過去100多年的房產和股票價格變化。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些國家,房地產回報和股票回報基本上差別不大,都能夠在扣除通脹之後獲得7%~8%左右的年回報(英國的房地產和日本的股票回報稍弱)。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30年的中國歷史,房地產的投資回報就更好了,在此不再贅述。值得指出的是,投資者從房地產投資中獲得好的回報的關鍵之一,是他能否耐心持有。由於房地產一般來說投資數額大,交易費用高,不適合短期頻繁交易,因此耐心,是房地產投資者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

下面,再講講防通脹債券。

簡而言之,防通脹債券的原理,就是債券投資者的回報,是和通貨膨脹率掛鉤的。

如果某一年的通脹率高,那麼該債券分發的利息也高。如果某一年的通脹率比較低,那麼該債券分發的利息也低。因此,投資者的真實收益不會因為通脹率上升而受到損失。在這裡用一個簡單的例子為大家解釋一下其中的道理。

假設我們花1000元買了支防通脹債券,該債券的名義利率為2%。我們假設第一年的通脹率為0,那麼該債券分發的利息,和普通債券沒什麼區別,為1000元的2%,即20元。下面我們假設第二年的通脹率為3%。

在這種情況下,該債券的本金會被自動上調3%,即從1000元上升到1030元。基於新的調整後的本金,該債券發放的利息為20.6元。我們可以算一下,這個回報,在扣除通脹率3%之後,還是為2%,因此投資者的真實回報並沒有受到通脹率的影響而變差。

當然,由於和通脹率掛鉤,防通脹債券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其回報也會下降。比如我們假設第三年的通脹率為-1%。

在這種情況下,債券的本金會被往下調整到1019塊,投資者的收益也會相應下調1%,以和當年的通脹率匹配。

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防通脹債券在應對通脹風險方面提供了不少價值。

比如上圖顯示的是美國防通脹債券在過去16年的歷史回報。

我們可以看到,在2002~2017年期間,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升了40%左右,而防通脹債券的價值累計上升了133%左右,因此防通脹債券有效的覆蓋了通脹風險,為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

說完了防通脹債券,下面再來說一下黃金。

如果我們回顧過去比較長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黃金的投資回報並不出色。

比如上圖顯示了過去200多年美國股票,債券,黃金和美元現金的歷史回報。

我們可以看到,股票的回報最好,在扣除通脹後得到每年6.6%的年回報。長期政府債券其次,扣除通脹後的真實回報為每年3.6%。而黃金給與投資者的回報,僅為每年0.7%,比現金好一些。所以長期來看,黃金給與投資者的投資回報不如股票和債券。

黃金給與投資者的回報有限,其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1920~1930年代,世界上很多國家實行金本位,因此黃金的價格被固定在每盎司20美元左右。

後來在二戰結束後,國際金融秩序變成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在佈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和黃金以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掛鉤,而世界其他國家的貨幣和直接和美元進行交換和結算。理論上,世界各國政府可以用通過國際貿易活動換到的美元,向美國政府兌換黃金。

這也是美金一詞的由來。但是佈雷頓森林體系在1971年發生崩潰。1971年8月,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宣佈,美元和黃金脫鉤,大家無法再以每盎司35美元的價格用美元去換黃金。這一歷史性的決定,標誌著全世界從此進入紙幣時代。即各國政府可以隨心所欲的印發自己的貨幣,而不受黃金或者白銀等貴金屬供給量的限制。

黃金的價格,在1970~1980年代經歷了一波快速上漲,從每盎司35美元上漲到每盎司600多美元。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發達工業國經濟深受滯脹的拖累,各國都出現了兩位數以上的通脹率。

黃金在高通脹和惡性通脹時期,是非常有效的應對通脹的資產。

後來從2007年到2012年,由於爆發了金融危機,全球各國的中央銀行紛紛推出各種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黃金再次受到追捧,其價格達到了每盎司1800美元的高度。接下來的幾年,黃金價格開始回落到每盎司1200美元左右的價位。

黃金價格受到支撐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很多人對於各國央行通過增發貨幣來應對金融危機的做法不太放心,擔心在未來會發生政府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危機。

如果我們把時間軸縮短,專註於研究在1971年美元和黃金脫鉤以後的投資表現,就會發現黃金的投資回報要比前200年的平均回報好很多。

比如從1971到2017年的40多年間,黃金的投資回報為每年7.67%左右,而同期美國股票的投資回報為每年9.25%左右。黃金的投資回報雖然還是不及股票,但是兩者的差別也沒有那麼明顯。

除了上面提到的股票、房地產、防通脹債券和黃金以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投資策略,即全球多元分散,也是投資者應對通脹的有效武器。

這主要是因為,在佈雷頓森林瓦解之後,全球政府進入了紙幣時代。任何一個國家發生通脹(特別是惡性通脹)的最可能原因,就是政府超發貨幣。像越南,印尼,泰國,委內瑞拉,辛巴威等發生過高通脹的國家,背後都有政府濫發貨幣的原因。

但是,全世界所有國家同時發生高通脹(或者惡性通脹)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如果真的發生這種情況,更可能的原因並非來自於每一個政府都超發貨幣,而是其他供給端的原因(比如石油危機,世界大戰等)。所以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講,在全球範圍進行多資產的多元分散,就能有效對沖本國政府超發貨幣而引發通脹(同時導致本國貨幣大幅度貶值)的風險,更好的保護自己的財富和購買力。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量化交易有興趣的投資者朋友歡迎關注我,本人3年從業經驗;熟悉熟悉一級市場到二級市場的運作方式。

目前實盤量化交易賬戶也已在跑!!!歡迎大家關注我學習方法論與量化投資,想進一步看我個人簡歷加微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