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灵魂观    作者:苏拉德    摘要:在信仰灵魂论的人中,主要分歧有二:一、灵魂是一还是多,即灵魂是否可分。二、灵魂是永恒的还是可朽的,即它是独立不死的还是随著人的死亡而消失。柏拉图的回答是:灵魂是多,可分为三个部分;灵魂不朽,起码灵魂的学习部分是不朽的。他的灵魂三部分对应著《理想国》中的三种人,同为阐释善的理念而作的设计。    灵魂,在《理想国》和柏拉图其他对话中是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词,中译有时用心灵一词代替,而英译多用soul一词。「灵魂就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存在的最初变化与运动及其对立面,因为它巳经显示自己是一切变化与运动的最普遍的原因」(法篇896A),即灵魂是运动的源泉,是一切事物中最先出现的。灵魂不是产生出来的,因而不可摧毁,是不朽的。「灵魂的本质是自动。任何物体的运动如果来源于外部,那么这个事物是没有灵魂的;但若一个物体的运动源于自身,那么这个物体是有生命的,或有灵魂的」(斐德罗篇245E)。    柏拉图相信人的智慧就是灵魂里原有的内容物,包括各种感觉、性格、感情、知识,等等。后天学习的作用之一是在智慧的帮助下实现灵魂转向。让灵魂正面向著实在与存在,不为虚假的影像所迷惑,防止灵魂转向坏的方向,促使美德(他认为是后天的)的生成;之二是引起回忆。将灵魂原本拥有的知识和理念再现出来。他进一步将灵魂划分为三个部分:学习(爱智)部分、激情(爱胜)部分和欲望(爱利)部分。三个部分「各做各的事」,和谐相处,就是个人的正义。学习部分是最高贵的部分,只有这个部分拥有「视觉」,它天然处于灵魂的统治地位。一个人如果他的灵魂由学习部分在整个灵魂中起领导作用,他灵魂的视觉就能正常发挥,就能依靠这部分认识实在与存在,看见理念,走向理性。如果他的灵魂由其他部分在整个灵魂中占统治地位,他的灵魂缺乏视觉,就不能看见理念,不能认识实在与存在,与瞎子无异。一个缺乏灵魂视觉的人,对他施予教育也没有用,柏拉图对智者的一个批评是「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象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518C)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虽则谈论灵魂的地方不少,但要想比较充分地认识他的灵魂观,仅研究《理想国》还不够,重要的是要研究他的《蒂迈欧篇》。    苏拉德原先不相信灵魂论,但相信柏拉图和许多持灵魂论的哲学家的理论,包括他们的灵魂论。他们是真理的追求者和创造者,他们不会将谬误、虚假和迷信当作真理去追求,不会宣传谬误、虚假和迷信,他们全部的理论都包含智慧和真理,象灵魂论这种虚无飘渺的理论也是包含真理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去理解。    不少研究者认为《蒂迈欧篇》是柏拉图构造一个神学或科学宇宙论的努力,我却认为他在这篇对话中重点要解决的是灵魂问题。为探讨灵魂的起源,它的性质和作用,他设计了一个宇宙模型,正象他为探讨人的灵魂而设计一个理想国家一样。    柏拉图的宇宙模型很简单(凭此就可断定他不是在谈论科学),由两个十字交叉的不断运转的大圆圈组成,外圈的运动称之为「相同」的运动,内圈的运动称之为「相异」或「他者」的运动,创造主是先造不可见的灵魂,再在灵魂中造有形体的可见的宇宙,因此,他的宇宙模型实际是宇宙灵魂的模型。柏拉图详细地描述了这个宇宙的运行方式:    灵魂从宇宙中心扩散到各处,直抵宇宙的边缘,无处不在,又从宇宙的外缘包裹宇宙,而灵魂自身则不断运转,一个神圣的开端就从这里开始,这种有理性的生命永不休止、永世长存。天(宇宙)的形体是可见的,但灵魂是不可见的,是用最优秀的理智(thebestofintellectual)造成的,具有永恒的性质,是被造物中的最优秀者。鉴于灵魂包含「相同」、「相异」和「存在」三者的混合,又经过了按照特定比例进行的分割与联合,处于回归自身的旋转之中,所以它一接触到任何存在的事物,无论是分散成部分的还是完整的,灵魂都会自行启动并贯通整个存在,并且宣示这事物和什么相同,和什么相异,与什么事物相关,以什么样的关系、为了什么、在什么时间发生,灵魂就以这种方式同时作用于这个生成的世界和永恒不变的世界中的每一事物,并且受它们的影响(宇宙万物普遍联系的辩证观)。当与真理等同的理性运行时,无论位于相异还是相同的轨道上——以无言的方式在自我运动的领域中静默地把握它的内在进程——即当理性围绕感性世界翱翔,而那运行著的「相异」的圈也把感觉的真实情况传达给整个灵魂时,意见和确定的信念也就产生了。但若涉及的是理性事物,那平稳运转的「相同」的圈也会做出宣告,此时获得的必然是理智与知识。(蒂迈欧篇37A)    创造主创造宇宙不久,就创造了诸神,然后由神创造有血有肉的人。人存在于宇宙中,和其他有形物一样,一出生就有灵魂。灵魂虽是由最优秀的理智造成,具有永恒的性质,但在进入人体后,却会屈服于肉体的要求而迷失方向(进入兽体后会发生同样的情况),人是否有理智是在几种循环运动中决定的。人在这些循环运动中,如果接近理性世界,神给人提供知识即理智,灵魂会变好;人如果接近感性世界,则人从神那儿获得的只是意见,灵魂会变坏。而这一结果又由人选择灵魂的助手所决定。「智慧是灵魂的助手,借助这些工具和它的所有工具,灵魂使一切事物达到正确与快乐的境地,但若愚蠢成为灵魂的伴侣,那么结果就完全相反了。」(法篇897B)    柏拉图认为,人最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灵魂,而不是肉体,要为灵魂而生活。关注灵魂的方法就是选择智慧作为灵魂的助手,但要寻找智慧却又需要灵魂具有视觉,能够看到善,所以第一步还是努力实现灵魂转向,让灵魂的学习部分在自己灵魂中占统治地位。至于如何实现灵魂转向,让灵魂的学习部分在自己灵魂中占统治地位,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巳经指明方向,在《伊庇诺米篇》中他再次强调,那就是学习数学、天文学和音乐,「只有尽力获得一切能使生活高尚的东西,并使我们的生活有相应的高尚目的」,才能获得智慧。(973C)    相比较而言,我认为柏拉图的灵魂观是最好的一种。把灵魂与人的本质相联系分为三个部分是他的创造,这样做,明显与宗教和传统无关,而是一种教育设计,使玄乎神秘的灵魂变得清晰明白并具有教育上的操作意义,让人看到灵魂提升的途径,也让人明白个体精神与人类总体精神的关系。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