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靈魂觀    作者:蘇拉德    摘要:在信仰靈魂論的人中,主要分歧有二:一、靈魂是一還是多,即靈魂是否可分。二、靈魂是永恆的還是可朽的,即它是獨立不死的還是隨著人的死亡而消失。柏拉圖的回答是:靈魂是多,可分為三個部分;靈魂不朽,起碼靈魂的學習部分是不朽的。他的靈魂三部分對應著《理想國》中的三種人,同為闡釋善的理念而作的設計。    靈魂,在《理想國》和柏拉圖其他對話中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詞,中譯有時用心靈一詞代替,而英譯多用soul一詞。「靈魂就是過去、現在和將來的一切存在的最初變化與運動及其對立面,因為它巳經顯示自己是一切變化與運動的最普遍的原因」(法篇896A),即靈魂是運動的源泉,是一切事物中最先出現的。靈魂不是產生出來的,因而不可摧毀,是不朽的。「靈魂的本質是自動。任何物體的運動如果來源於外部,那麼這個事物是沒有靈魂的;但若一個物體的運動源於自身,那麼這個物體是有生命的,或有靈魂的」(斐德羅篇245E)。    柏拉圖相信人的智慧就是靈魂裏原有的內容物,包括各種感覺、性格、感情、知識,等等。後天學習的作用之一是在智慧的幫助下實現靈魂轉向。讓靈魂正面向著實在與存在,不為虛假的影像所迷惑,防止靈魂轉向壞的方向,促使美德(他認為是後天的)的生成;之二是引起回憶。將靈魂原本擁有的知識和理念再現出來。他進一步將靈魂劃分為三個部分:學習(愛智)部分、激情(愛勝)部分和慾望(愛利)部分。三個部分「各做各的事」,和諧相處,就是個人的正義。學習部分是最高貴的部分,只有這個部分擁有「視覺」,它天然處於靈魂的統治地位。一個人如果他的靈魂由學習部分在整個靈魂中起領導作用,他靈魂的視覺就能正常發揮,就能依靠這部分認識實在與存在,看見理念,走向理性。如果他的靈魂由其他部分在整個靈魂中佔統治地位,他的靈魂缺乏視覺,就不能看見理念,不能認識實在與存在,與瞎子無異。一個缺乏靈魂視覺的人,對他施予教育也沒有用,柏拉圖對智者的一個批評是「他們宣稱,他們能把靈魂裏原來沒有的知識灌輸到靈魂裏去,好象他們能把視力放進瞎子的眼睛裡去似的。」(518C)柏拉圖在《理想國》中雖則談論靈魂的地方不少,但要想比較充分地認識他的靈魂觀,僅研究《理想國》還不夠,重要的是要研究他的《蒂邁歐篇》。    蘇拉德原先不相信靈魂論,但相信柏拉圖和許多持靈魂論的哲學家的理論,包括他們的靈魂論。他們是真理的追求者和創造者,他們不會將謬誤、虛假和迷信當作真理去追求,不會宣傳謬誤、虛假和迷信,他們全部的理論都包含智慧和真理,象靈魂論這種虛無飄渺的理論也是包含真理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理解。    不少研究者認為《蒂邁歐篇》是柏拉圖構造一個神學或科學宇宙論的努力,我卻認為他在這篇對話中重點要解決的是靈魂問題。為探討靈魂的起源,它的性質和作用,他設計了一個宇宙模型,正象他為探討人的靈魂而設計一個理想國家一樣。    柏拉圖的宇宙模型很簡單(憑此就可斷定他不是在談論科學),由兩個十字交叉的不斷運轉的大圓圈組成,外圈的運動稱之為「相同」的運動,內圈的運動稱之為「相異」或「他者」的運動,創造主是先造不可見的靈魂,再在靈魂中造有形體的可見的宇宙,因此,他的宇宙模型實際是宇宙靈魂的模型。柏拉圖詳細地描述了這個宇宙的運行方式:    靈魂從宇宙中心擴散到各處,直抵宇宙的邊緣,無處不在,又從宇宙的外緣包裹宇宙,而靈魂自身則不斷運轉,一個神聖的開端就從這裡開始,這種有理性的生命永不休止、永世長存。天(宇宙)的形體是可見的,但靈魂是不可見的,是用最優秀的理智(thebestofintellectual)造成的,具有永恆的性質,是被造物中的最優秀者。鑒於靈魂包含「相同」、「相異」和「存在」三者的混合,又經過了按照特定比例進行的分割與聯合,處於回歸自身的旋轉之中,所以它一接觸到任何存在的事物,無論是分散成部分的還是完整的,靈魂都會自行啟動並貫通整個存在,並且宣示這事物和什麼相同,和什麼相異,與什麼事物相關,以什麼樣的關係、為了什麼、在什麼時間發生,靈魂就以這種方式同時作用於這個生成的世界和永恆不變的世界中的每一事物,並且受它們的影響(宇宙萬物普遍聯繫的辯證觀)。當與真理等同的理性運行時,無論位於相異還是相同的軌道上——以無言的方式在自我運動的領域中靜默地把握它的內在進程——即當理性圍繞感性世界翱翔,而那運行著的「相異」的圈也把感覺的真實情況傳達給整個靈魂時,意見和確定的信念也就產生了。但若涉及的是理性事物,那平穩運轉的「相同」的圈也會做出宣告,此時獲得的必然是理智與知識。(蒂邁歐篇37A)    創造主創造宇宙不久,就創造了諸神,然後由神創造有血有肉的人。人存在於宇宙中,和其他有形物一樣,一出生就有靈魂。靈魂雖是由最優秀的理智造成,具有永恆的性質,但在進入人體後,卻會屈服於肉體的要求而迷失方向(進入獸體後會發生同樣的情況),人是否有理智是在幾種循環運動中決定的。人在這些循環運動中,如果接近理性世界,神給人提供知識即理智,靈魂會變好;人如果接近感性世界,則人從神那兒獲得的只是意見,靈魂會變壞。而這一結果又由人選擇靈魂的助手所決定。「智慧是靈魂的助手,藉助這些工具和它的所有工具,靈魂使一切事物達到正確與快樂的境地,但若愚蠢成為靈魂的伴侶,那麼結果就完全相反了。」(法篇897B)    柏拉圖認為,人最應該關注的是自己靈魂,而不是肉體,要為靈魂而生活。關注靈魂的方法就是選擇智慧作為靈魂的助手,但要尋找智慧卻又需要靈魂具有視覺,能夠看到善,所以第一步還是努力實現靈魂轉向,讓靈魂的學習部分在自己靈魂中佔統治地位。至於如何實現靈魂轉向,讓靈魂的學習部分在自己靈魂中佔統治地位,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巳經指明方向,在《伊庇諾米篇》中他再次強調,那就是學習數學、天文學和音樂,「只有儘力獲得一切能使生活高尚的東西,並使我們的生活有相應的高尚目的」,才能獲得智慧。(973C)    相比較而言,我認為柏拉圖的靈魂觀是最好的一種。把靈魂與人的本質相聯繫分為三個部分是他的創造,這樣做,明顯與宗教和傳統無關,而是一種教育設計,使玄乎神祕的靈魂變得清晰明白並具有教育上的操作意義,讓人看到靈魂提升的途徑,也讓人明白個體精神與人類總體精神的關係。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