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惡不確定性」其背後的西方經濟意識形態分析

現代經濟制度,競爭作為其核心特徵,讓社會能在歷史的鞭策下前進,我們得以對其不斷繼承和發展,而非將其推導重來。競爭性的外在表現形式是讓個人或集體變得「一切皆有可能」,每一個人都有實現自己價值的可能,因此按照道理,人們應該對這種制度熱愛,人們應該擁抱社會的uncertainty,反之其社會階層固化應該被人們所憎恨。對於這樣的直觀邏輯,一直以來自己堅信不疑,可是在不斷的思考的過程中,特別是嘗試著透過經濟現象尋找本質的過程中,這種直觀邏輯似乎變得愈來愈不可靠。

在之前,自己寫過「經濟學中邏輯演繹法的勝利」,經濟學在誕生與發展過程中,經驗歸納和邏輯演繹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是在近代的經濟學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偏向於邏輯演繹,特別是數學的邏輯演繹,而逐漸輕視經驗歸納。形成這樣結果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在於,邏輯演繹特別是數學邏輯本身具有著天然的公信力,它的結果能夠被重複的推導和演繹,

經濟學家們一遍又一遍的重複著經濟學背後的數學邏輯,這種重複性的思維鍛煉讓經濟理論愈來愈符合其邏輯直覺,因此讓經濟學學者的思想潛意識中,愈來愈傾向於認同:他們所研究的乃是客觀的科學,而非對於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社會制度、一種生活行為進行的辯護,這種邏輯演繹思維的持續,本身成為自己馴服自己的一個過程,當經濟學家們把自己的思維馴服的足夠乖巧之後,經濟學作為一門客觀的學科實際上已經失去其高貴尊嚴,在本文,自己並不對此種情況予以批判。

數學邏輯是目前經濟學研究的主流方法,why?你會下意識的回答其嚴謹,年輕人還是too young too simple。在前文中有寫,學習實際上就是不斷的擴寬視野的過程,如同我們將周圍的世界不斷的縮小,直到能夠窺其全境(然後我們發現世界是如此的相似啊!),在現實情況中,我們的學習卻恰恰相反,人們如同井底之蛙一般,甚至是甘願不斷的縮小視野,而在遇到認知衝突時,其思維已形成彼此歧視的慣性,這種捨本逐末的方法真正能夠的推動我們長足發展嗎?

數理邏輯的主流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是人們潛意識心理傾向的反應。數理邏輯,如函數,其通過構建自變數和因變數的因果關係,讓直覺獨立的事物在數理邏輯中建立了嚴謹的因果關係,而傾向於看清因果關係本身來自我們對於混沌認識的厭惡。在絕對抽象的函數中,其自變數充當的角色如同一個抽象而穩定「絕對標準」,因變數在一個特定的邏輯關係中,輸出其邏輯表現形式,對於我們而言,它只是一種抽象思維,但是上帝卻依靠其創造了整個世界(此句成立的前提條件——放在一個完整的世界中(the intact universe)。

數學這樣的抽象邏輯,放之於現實必然要失真,其根本原因在於,現實缺乏絕對穩定的自變數(標準),我們所建立的函數自變數,其並非是一個邏輯的初始,它背後一直連接著其它因果,例如在眾多以價格為核心自變數建立的經濟模型,在現實中價格或貨幣其本身就不是中性的。在自己寫的「請一定要擴寬經濟學視野」的文章中,將我們世界觀的局限性與世界觀邊界之外的隨機性進行了分析,認為我們只有不斷的擴寬視野(世界觀)邊界,才能夠在隨機性的世界裡真正意義上的客觀了解世界。因此,將經濟活動模型化,其收穫了看起來圓滿的邏輯說辭,付出成本便是將其理論禁錮在一個小小的圈子,而思想雖然看起來虛無縹緲,現實價值有限,但是有深度的思想,實際上能夠穿透到現實的每一個角落。

故而在我們的現實抉擇之中,我們最終選擇了數理模型化,實際上是主流思想偏向於主觀的邏輯穩定性,即通過數學所構建的經濟學模型,數學的公信力能夠說服我們自己,經濟學是一門確定和穩定的科學。這種抉擇雖然稱不上「掩耳盜鈴」,但是其倒也符合我們的「趨利避害」本能,而在這裡,我們所竭力規避的便是不確定性(uncertainty),更深層次的動機是,想保護自己的現有財產和社會地位,而為其竭力的尋找一套說辭,就這樣你還認為現代經濟制度中,人們普遍熱愛競爭嗎?No,他們愛的是他們所擁有的,他們渴望的是還不曾擁有的。對於此結論,接下來依然有佐證。

在邏輯演繹法中,其核心在於需要一個穩定的標準/自變數,可是我們認為我們不能夠在自然中找到這樣一個絕對穩定的標準/自變數,而上帝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這樣的標準我們雖然不能夠表現在紙上,但是我們卻能夠感受到,說的玄一點的叫「玄學」,科學解釋為「黑箱操作」。舉例子:音樂,它是來自不同的樂器及嗓子所發出的聲音的重疊,音樂的譜寫大多數來自其作曲者的感覺,曲目的和諧性看似受到某種標準的指引,卻又不能明白的躍然於紙上;彩票和股票,在中國,依靠理性分析其很難中獎,真正能夠賺到錢的人,其買賣之間實際上有著很好的節奏把控,跟著和諧的感覺去買和賣,其中獎率相對要高(自己有經常買彩票中獎的朋友);風水,雲里霧裡的學問和職業,其幾千年來被許多人趨之若鶩,它能夠自成邏輯,卻又不來自現實科學的支撐,並且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真正的感受到,並應用於現實。在現實中,我們依然有著許多來自其現代科學不能解釋的事情,站在邏輯演繹的角度,這些事物很難在我們現有的知識中尋找到一個穩定的標準作為參照,所以其來自感覺上的行為,我們認為其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縱使偶爾會出現成功,也為我們所不喜甚至厭惡。

堅持唯物主義,便是堅持將世界觀能夠躍然於紙上,而對於其不能夠躍然於紙上的事物,長期以來主流世界對此排斥,其背後的原始動機在於,在現代經濟制度下的意識形態之中,人們恆久的厭惡不確定性(uncertainty),這種意識形態卻又恰恰站在東方哲學的對立面。學習的本質用老子的話講「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在浩瀚的知識世界中漫遊,學習慢慢的就成為——追求一種「境界」,類似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境界,而這種說辭在西方的意識形態中,它內心是拒絕的,西方意識形態之中認為人都是世俗的,都是為了生存而生活,境界這種故弄玄虛的表達,讓人捉摸不透,不能體現「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便是掩耳盜鈴的西方普世價值。它之所以能夠將世人所征服,在於其初期將世人的肉體所征服,人在趨利避害的本能中,喪失思考的獨立客觀性那是必然的,並且其所建立的一套西方知識文化體系,直接將人們的思想予以閹割,人們看似博學多才,實際上喪失了對事物整體的認知,其知識提高智慧反而降低,降低了智慧的人,在當下轟轟烈烈的現實條件之中,更加不能辨別真偽,當然只能隨波逐流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