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於《中國婦女》3月(上)

  微信簽名“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女兒名字“玫瑰”;

  無論天涯海角,

  她的朋友圈日更一組玫瑰美圖……

  楊瑩沉浸在她的玫瑰王國裏。

  楊瑩  海南玫瑰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蘭德花卉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三亞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創始人,三亞玫瑰風情小鎮創始人。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十年前朋友發給楊瑩海子這首詩時,玫瑰剛剛在三亞開花,楊瑩一口氣讀完了海子所有的書,爲那清新雋永而動容。十年後的今天,她覺得這十年來的每一天,都詮釋着“春暖花開”的詩情畫意。

  01

  鹽鹼地開出玫瑰花

  “總書記問我:你們的玫瑰有多少品種?我告訴他,有兩千多個品種、兩千多種顏色的玫瑰,綻放在我們這兩千多畝土地上。”

  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玫瑰谷的那一天,楊瑩終生難忘。讓她印象最深的是,總書記問:這裏是鹼性土地,怎麼種出玫瑰的?楊瑩很驚訝,總書記問得如此專業。

  楊瑩的回答要從2006年說起。那時候海南還沒有自產玫瑰,而楊瑩在上海的花卉公司生意紅火。三亞市領導來滬考察,邀請她到三亞收購蘭花。楊瑩到三亞一看,蘭花品種非常少。失望之餘,她想,既然三亞是個天然大溫室,能否嘗試種植反季節的玫瑰鮮切花呢?

  然而,由於“水土不服”、氣候和技術等原因,玫瑰在三亞試種時死亡率很高,要麼只長葉不開花,要麼被病蟲害折磨死光。那兩年,楊瑩付出了很大代價,無數次失敗,無數次重來,專家換了一撥又一撥。“虧到300萬元時,我真是傷心了,就想再堅持一下 ,不行就撤出……”終於,通過肥料改良土壤,在2008年7月28日種出了三亞的反季節玫瑰鮮切花。

  從此,楊瑩一筆改寫了海南省沒有自產玫瑰的歷史。

  2009年,楊瑩在亞龍灣博後村租下了兩千多畝土地,開啓大規模玫瑰種植。“土地租賃費加上人工種植費,每個農民大概能有2萬多元保底的年收入,也不再上山砍柴、毀林種地了,我們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民的模式,那時就開始了精準扶貧。”但租金都交完後,楊瑩才發現其中一塊土地和旁邊的不同,怎麼也種不出玫瑰——這就是那片鹽鹼地。

  “怎麼辦?最好辦法是給這1000畝鹽鹼地全部換土,換完再上自制肥料,當地的小魚我一噸噸地買來往地上撒。”正是楊瑩的魄力,纔有了後來2012年12月“三亞首屆玫瑰節”的盛況,也纔有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看到的鹽鹼地上開玫瑰的神奇。

  “總書記還追問,土地能增值,農民還能增收嗎?我說,能。玫瑰做成衍生品,比如玫瑰花茶,玫瑰醬,玫瑰精油,玫瑰化妝品等。後來,總書記就在這片土地上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論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還指示我們要做大、做精、做強,朝規模化、現代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楊瑩既十分自豪,又倍感鞭策,她把這10個字做成了紅色大標語牌,豎在玫瑰谷的花田裏,也永遠刻在了心頭。

  而在十幾年前,楊瑩根本想象不到自己的玫瑰夢能做得這麼大。

  02

  上海灘尋夢玫瑰香

  1995年,從瀋陽藝術學院畢業後,僅憑一顆愛花愛美之心,不滿20歲的楊瑩在撫順開了一家“花之語”花坊。“所有的親朋好友一邊倒地反對我賣花”,大家都認爲她該找份“更體面”的工作,父母更是希望她能當個老師,至少是“鐵飯碗”。但楊瑩就是鐵了心要賣花——市場有需求,自己有創意。母親攔不住,只好借給她3000塊錢起步。

  那時候,遼寧的大街小巷,花店還很少見,楊瑩的生意很快火了,她每天起早貪黑,插起花來不分晝夜,一天下來腰痠背痛,幾乎每個週末都要裝二三十輛花車。冬天零下三十幾度,從水裏取花,凍瘡年年起,楊瑩卻滿心興奮,不知疲倦。“只有幾平方米的小店,營業額就達十幾萬元。花花草草,也一樣有前途!”

  爲了追求進一步提升,1997年,楊瑩來到上海跟隨臺灣老師學習花藝。偶然的機會,經朋友介紹,她接手了一個玫瑰園。“我太瞭解玫瑰花在花藝中的地位了!”楊瑩迅速將業務延伸至玫瑰種植領域,面向上海花卉批發市場,供銷整個長三角,主打本地玫瑰和泰國進口蘭花。

  但楊瑩在上海做的最驕傲的事,是把鮮花搬到菜市場賣。“這當時幾乎是一項創舉。可能今天你在普通飯店喫飯,在擺盤中見到石斛蘭習以爲常,但那時候,還很少有人像我那麼幹。”1999年,有一次,楊瑩和泰國蘭花種植商人喫飯時,突發奇想:能不能讓石斛蘭成爲中高級飯店擺盤的“標配”裝飾?

  說幹就幹,楊瑩與合作伙伴把泰國石斛蘭直接拉到上海曹安蔬菜批發市場,並從附近餐廳訂了一批菜餚,向來採購的每位客商現場展示,一朵小小的紫色蘭花作爲點綴,如何能讓整盤菜熠熠生輝。結果,不到半年,上海市場泰國石斛蘭的需求暴漲,每天都有15萬支蘭花從泰國發往上海,楊瑩一炮而紅。

  03

  變競爭對手爲朋友

  “看着一個毫無背景的外地女孩生意風生水起,‘地頭蛇’眼紅了,打着‘收保護費’的名義,非要和我‘搶市場’,我沒同意。”瑩還記得那天上海特別冷,對方直接帶着一羣人到市場上砸了她的攤位,又跑到公司砸了她的辦公室,但她絲毫沒怕。

  楊瑩非常冷靜地說:“你不要碰我的員工,要碰碰我,你說你想怎麼‘拿’這個市場,我們可以出去談。”當時,楊瑩的下屬怕她遭到不測,想派一位男士護送她去,被她拒絕了。楊瑩的理由是:按照江湖規矩,男人不能打女人,我一個人去最安全,也最有誠意。

  上島咖啡廳門口,楊瑩用餘光瞅見一車的人“磨刀霍霍”,但她連眼都沒斜一下,跟着對方上了樓,坐下就是一通講,講這市場是如何一步一個腳印做出來的,講她怎樣親自教泰國花農做包裝……然後問“如果換你,單從曼谷出關到上海入關這一段,你能搞的定嗎?就算全都送給你做,你沒有金剛鑽也沒法攬瓷器活啊!一旦把市場做死了,你我都沒好果子喫。”談到後來,對方只剩一句:如果你把這瓶白酒喝了,我就放棄。

  想到這意味着全公司幾百人的飯碗,楊瑩把一瓶白酒直接幹了,對方目瞪口呆:“這市場是你的了,我認你當妹妹吧……”不打不相識,從此以後,兩個人漸漸變成了朋友,蘭德也真正佔領了整個上海灘的市場。她相信,“沒有永遠的對手,最重要的是你有沒有那份胸懷、勇氣和智慧,先伸出友誼的手。”

  也是靠這份勇氣,楊瑩一路向南,從遼寧到上海再到海南,令這片花的事業越開越美。

  04

  守住鄉愁,鼓起腰包

  2013年,楊瑩開始打開大門,帶領企業由傳統農業種植向“現代農業+旅遊”轉型,實踐在玫瑰產業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發展模式。特別是在玫瑰風情小鎮的建設上,楊瑩頗費了一番功夫。“我等於把玫瑰產業植入了博後村,讓家家戶戶都有產業,你能賣餅就賣餅,能賣茶就賣茶,能開民宿就開民宿,你家沒有勞動力,那就把房租給我……”目前園區內單是玫瑰特色民宿就有十餘家,全年出租率可達75%以上。

  在楊瑩看來,一個村莊要想繁榮,必須有真的居民,否則一個漂亮的空殼是沒有生命力的。“人是活的水,是一切發展的根。”楊瑩說,在三亞做得最自豪的事,並非帶動了多少農民致富,而是做了一條能長遠涵養村莊生態的水系。“十年前農民不讓我挖,爲了灌溉玫瑰,我投了很大資金才挖成整條水系。”挖成以後,楊瑩並沒用鋼筋水泥來護坡,而是栽種花花草草,現在這一派花木茂盛,成爲村中一大景觀。

  不久前,楊瑩對小鎮做出了進一步規劃——利用附近的水庫,引一條河繞村而過,做成泰國那種“水上市場”,只賣水果和花卉。“我們把一條條船租給大家,那農民又多了一筆收入,既能守住青山綠水和家鄉,又能鼓起腰包,過起花香四溢的日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