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经汉赋、唐诗宋词成为我们心中不可抹除的文化记忆。大家都知道宋词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两大类。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而豪放派词人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

而陈亮可以说是辛弃疾以下豪放派的健将,为豪放派摇旗呐喊,在当时名气还比较大。我是真游泳的猫,关注小编,和小编一起欣赏南宋词人陈亮的3首著名宋词,千年后让人惊艳,赶紧背下来。

第1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这首词是陈亮送别章德茂出使金朝时所作,全词洋溢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整首词的意思在于激励章森的民族正气,殷切期望他不辱使命,真切的表现了陈亮必定可以复仇的壮志豪情。“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表达了词人的愤怒心情。我们可以联系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相互参照:“南师之不出,于今几年矣。河洛腥膻,而天地之正气抑郁而不得泄,岂以堂堂中国,而五十年之间无一豪杰之能自奋哉!其势必有时而发泄矣。”

陈亮清醒地认识到苟安不能长久,抗战高峰一定到来。所以陈亮在词中,相信章森不辱使命,下 拜 弯庐,乃是迫于形势的暂时妥协。“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词人用“会向藁街逢”之甸,庄严宣告,金人终将诛灭,悬首藁街!可见陈亮复仇之心,灭虏之志,何等坚决!

下片开头就是振聋发聩的呼唤:“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迸发出一种无法压抑的民族浩然正气包含着民族自豪感与责任感,英雄之气宣泄无疑。“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直接大声宣告:逆胡猖狂不久而中华正当其盛,光明长久。这声音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慷慨激昂,情词俱壮。

“章森出使金国”这一本是有损民族尊严的消极事件,却在陈亮的词里表现出了积极的内容。全词豪放态肆,声韵铿锵,不像是送别之语,反倒是战斗檄文,既言恢复之志,复抒爱国之情,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第2首,《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 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 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

这是陈亮登上镇江多景楼,俯瞰长江,遥望江北军事重镇扬州,发出的深沉感慨。“此意”,笼统地说,是指北伐恢复的大计;具体地说,则是陈亮针对当时大家争论的江南攻守战和之议而作出的选择。陈亮深感京口地理形势之优越,可为抗金北伐的据点。

“鬼设神 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句,批评人们盲目地以长江为天堑、认为是天然的南北之限的错误。“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这一句,承上启下,含义深远。看似说六朝,实际上则是作者说当下眼前,把南宋的统治与六朝的苟安相比,对朝廷提出了是尖锐大胆的批评,认为朝廷只知道偏安一隅,都只是为了门户私计!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表示了必胜的信念,作者在这里也发出了慷慨激昂的誓言,号召长驱北伐,恢复中原。

这首词的最大特色,就在于“以论为词”。我们再联系一下陈亮的《上孝宗皇帝第一书》,那里面分明记载着陈亮陈述钱塘作为都城不足以据,应依凭荆襄之地行恢复大计。陈亮以实地踏勘的结果,在词里呼应了他政论文提出的观点,驳斥了主和派所谓的“江南不可保”的谬论,充分显示其词人兼政论家的性格。

第3首,《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离乱从头说。爱吾民、金缯不爱,蔓藤累葛。壮气尽消人脆好,冠盖阴山观雪。亏杀我、一星星发。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鞲,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上阙话语不多却融合了陈亮对社会形势的真知灼见,写出了一部南宋衰亡史。词人用“弱吴攻打强敌,齐王以女作人质求和”及 “强大的鲁国被齐多次攻打而削弱”两个典故,反诘“宋为金弱”的耻辱局面何时才能改变过来,满腔义愤跃然纸上。

也因此,这首词被古代文人十分赞赏。清冯煦《蒿庵词论》说:“涕出女吴成倒转,问鲁为齐弱何年月,忠愤之气,随笔而出,并足唤醒当时聋聩,正不必论词之工拙也。”冯煦指出陈亮的词并不算文笔华丽,但是因为里面高度的思想和强烈的爱国情,已经超越了词的艺术本身,足以让人拍案叫绝。而这样的词在千年后更是让我们惊艳无比,赶紧背下来吧。

朋友们,你们对上面这些诗词有什么看法呢?你们还知道哪些好诗好词呢?欢迎留言哦。在娱乐化的大背景下,小编每天写传统文化类的文章很不容易,也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小编,多多收藏和分享小编的文章哦。

参考资料:[1]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 姜书阁.《陈亮龙川词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 唐圭璋.《词话丛编》[M]. 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邓广铭.《陈亮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董平.《陈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