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太宗被製成木乃伊是無奈之舉,並不象埃及一樣,有這個「傳統」。

什麼是木乃伊

埃及木乃伊簡單的說就是以防腐香料殮藏屍體,最後的樣子就是乾癟的屍身。也有其他「工藝」諸如香油塗屍等。

而遼太宗則是:

《舊五代史·契丹傳》「契丹剖其屍,摘去腸胃,澆以鹽,載運而去,漢人稱為帝羓」

《契丹國志·太宗紀》「遼太宗攻晉歸途暴死,國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

遼太宗因何暴斃

《資治通鑒》中稱:「契丹主至臨城,得疾;及欒城,病甚,苦熱,聚冰於胸腹手足且啖之。丙子,至殺胡林而卒」。

《舊五代史》中則是說「十六日,次於欒城縣殺胡林之側,時德光已得寒熱疾數日矣,命胡人齎酒脯,禱於得疾之地。十八日晡時,有大星落於穹廬之前,若迸火而散。德光見之,西望而唾,連呼曰:「劉知遠滅! 劉知遠滅!」是月二十一日卒。」

如上兩種說法並不相同。

我們二者擇其一,「有大星落於穹廬之前」,這個誇張了些,慢提什麼大星,就是塊隕石下來周圍幾公里也瞬間變坑。我們還是以《資治通鑒》為準,遼太宗就是得了熱疾,以至於聚冰在自己的胸腹手足加上啖食冰塊也沒能讓他的熱疾稍有緩解,最後到了殺胡林病重身殞。

既然無此傳統為何製成「木乃伊」

不要輕信什麼「太后活要見人死要見屍」還有什麼「一個廚子以醃製羊肉的方法為屍體防腐」這些流言以訛傳訛,傳來傳去,讓很多人都信以為真那就麻煩了。

遼太宗好歹是個皇帝,不可能命殞之後就地掩埋,暴屍荒野那更加不能夠了。但是回都城安葬路途遙遠,屍身如何保存呢?所以就用上文所述方法「契丹剖其屍,摘去腸胃,澆以鹽,載運而去,漢人稱為帝羓」或「遼太宗攻晉歸途暴死,國人剖其腹,實鹽數鬥,載之北去,晉人謂之帝羓。」其一、是否摘去腸胃;其二、「澆鹽」「實鹽」有無定論其實差別並不大,我們要了解這段史實而非乾屍工藝,知道即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