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書店是每一個文化人心目中最為溫暖的家,對於誠品書店和我的故事,我更在意吳清友先生和他書店的來來往往的二三事。

最後一個文化人

聽聞先生已去,不禁感慨萬千。

當下的社會,是一個人性浮躁,人心浮躁,人浮於事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不僅大師難出,而且像吳清友先生這樣一輩子只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文化事業的人也是鳳毛麟角了。

沒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印象裏最深的一句話是:沒文化,我也不想活了

我知道,當一個人要說出這樣的話來,是何等的艱難和不捨,是何等的熱愛文化啊熱愛到足以失去自己生命的地步。

讓我們再回頭看一眼這位文化的捍衛者,文化的信仰者一眼吧!

吳清友,知名臺灣企業家,誠品書店創辦人。出生即患有先天性心臟擴大症,31歲時成為誠建公司老闆,後轉行經營書店。1989年3月,他創辦了誠品書店,成功經營出特殊的「誠品」書店文化。儘管誠品書店經營的前15年都在賠本,吳清友依然主張創業時專賣藝術與建築書籍的目標,並規劃出有別於同業的經營模式,如首開24小時營業、結合商場模式銷售等,使誠品書店在臺灣有相當的重要性與知名度,甚至被譽為臺灣的文化地標

文化的地標

曾經身邊有去過臺灣的小夥伴,他們告訴我,誠品書店是每一個去臺灣的人必去的地方之一,就好像我們到北京一定要去看看故宮長城那樣重要。而誠品書店之所以如此成功,自然和吳清友先生的貢獻是分不開的。

誠品書店中為何用誠字作為第一個開頭名字,一直以來是我困惑不解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吳清友先生在一次演講中的談話,才開始漸漸明白,誠對於吳清友先生而言,是一個多麼具有生命意義的字眼。

「誠」是吳清友對生命的信仰

1950年代,吳清友先生出生在臺灣西南沿海,他小時候是家裡表現最差的小孩,但他得到非常多的愛,尤其是吳清友先生的父親,給了他這一輩子最偉大的養分。那個年代,臺灣很貧困,吳清友先生的父親經歷了非常大的風波。但是,父親在吳清友先生的心目中,一直以來,都是一位偉大的父親,也是一位偉大的愛人。他把生命定為「留得清白在人間」,雖然沒有錢,但很有骨氣,希望他的小孩將「誠」字作為生命的信仰,「財物有時而盡,惟有『誠』字是終身受用不盡的」,所以我有機會成家立業,所有公司全部以誠為始。

吳清友先生經歷了年少的貧困,但運氣很好,工作十幾年積累了很多財富。1980年代左右,他經營一家小公司時,讀到一本《靈機實務》。通常,公司做年度計劃都會沿用去年業績,但這本書講了一個新的概念:當你做一個新計劃,可不可以把一切想法歸零再去考慮呢?

它讓吳清友先生自問兩個問題:一、不做原來的行業,我做什麼?第二,生命歸零,我又期待什麼?

吳清友先生有先天性心血管疾病,而手術在當時是很危險的。這就逼迫吳清友先生思考生命的問題,重啟了一段旅程。而在旅程中,誠信無疑是吳清友先生最大的信仰!

甘願賠錢15年,吳清友始終是一位文化人

這個時代,商業泛濫,利益至上,吳清友先生無疑是一個例外,用當下時髦的話講那就是一股「清流」。圍繞在先生耳邊的傳聞無非就是那幾個,然而最讓人那人尋味的是——先生開書店賠錢15年的心路歷程。

對此,吳清友先生曾經表示自己因為病痛,對書店無法做五年、十年長遠的計劃,而是要考慮每個當下安定心靈的可能。本以為準備一點小本錢可以賠5-8年,沒想到一直賠了15年。誠品書店不是商學院的好案例,卻是他對生命的一種創作和探索。

誠品賠錢的15年,是他一生中最豐富的時間,因為這讓他第二次看到了自己。第一次看到自己,是當他擁有的金錢超過生活所需之後,覺得錢不是那麼重要。經過誠品賠錢的15年,他至少看到了自己對生命態度的誠懇,即便是執迷不悟,不知變通。其實,他自稱自己不是一個笨人,但他不想做太容易的事情,而是要做他認為是有興趣、有意義,或者做一些從來沒有人用這種方式做的事情。

這一點,在吳清友先生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誠品書店,可以說是先生的第二次生命蛻變。


誠品書店是中國書店業的一個標杆和一面旗幟,他讓大陸的書店認識到書店不僅僅只是一個賣書的地方,它可以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和最重要的精神空間,無論是在文化的傳播上,還是在電商的衝擊下的轉型,誠品書店都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和引領作用。我是在2005年去過臺灣臺北誠品的敦南店,我特地在晚上一點過去,看到書店裡燈火通明,那麼多的人在聚精會神的看書,讓我很震撼,真正感覺到一個書店是這個城市的精神家園和精神的避難所。吳先生走好,所有愛書的中國人都會記住你!重慶精典書店創始人:楊一


我覺得吳清友先生和誠品的最大貢獻和成功之處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書店模式。臺北的敦南店是亞洲第一個24小時書店,延長的不僅是營業時間,也將書店的功能擴大為一個文化空間和閱讀空間。每一家誠品書店都不只賣書,還經營文創產品、咖啡區,像臺北松煙店等等還同時擁有生活區和影院,這是一種類似於綜合商場的經營模式,既豐富了商業種類,也對於傳統圖書銷售起到了補貼作用。這種商場式的樣態也讓誠品得以走進火車站、商業廣場這些地方,使得文化產業真正靠近了大眾消費。還有,誠品還長期舉辦各項演講、展覽等活動,創造了一種社會公共空間,為公共話語的生成和文化思想交流提供了新的條件。此外,在許多細節上誠品也做出了探索,誠品沒有很高的書架,每本書都伸手可及,以類別的方式對圖書進行規劃和陳列,即使冷門書也長期能在書架上找到。

誠品生活臺北松煙店

誠品臺北信義旗艦店

可以說這些模式已經影響了整個書店業,如今放眼望去,規模稍微大一點的獨立書店都採取這種經營模式,甚至連三聯書店、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書店都在學習這種模式。可以說,誠品帶來了一場行業革命,也創造一種新型社會文化。

誠品香港銅鑼灣店

我第一次體驗誠品,是香港銅鑼灣店。對於誠品由來已久的慕名,頗讓我期待了一番。但事實是,真正置身其中卻並沒有獲得異常興奮。對於我這種書蟲而言,最重要的內容還是書,文創產品和咖啡的吸引力並不大。香港誠品的書沒有特別讓人驚艷,尤其是逛過了旺角街頭林立的小書店、港島上的三聯、天地等等之後,書的豐富性已大大超過誠品,何況還有誠品不具備的可觀折扣。而且誠品好像也沒有特別受到港人的青睞,我的觀察是店裡的人不算多,網路上能搜索到的新聞也說因為需求不足,銅鑼灣店取消了原本的24小時營業。

誠品臺北敦南店

後來又幾次去了臺灣,幾乎把臺北的所有誠品都逛過了,基本感受和在香港時一樣。臺灣的各種小型書店、二手書店比香港還要豐富,因此誠品更多的功能就是專門去找某一本特定的書。當然,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到敦南刷夜,不過這就和閱讀的關係不大了,更像是旅行中必去的一站。

所以反過來看,誠品的經營模式也並非沒有缺憾。比如豐富的圖書種類,不免失於全面,缺少了特色和優選性;再比如,圖書之外的經營有時也會喧賓奪主,壓縮了對於書籍本身的專註性。而這些問題,在學習誠品模式的大部分書店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體現。

然而,對於大陸讀者而言,誠品還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優勢,那就是港臺版圖書,這對於我們而言,無疑是稀缺的、特異的。假如某一天圖書實現兩岸三地的通行,那麼誠品還會對我們構成多大的吸引力就值得重新考量了。誠品蘇州店已經開業了,未來上海、北京有望落成更多誠品分店,沒有了港臺書的誠品到底市場如何,深入研究一下這些店或許就能得到某些答案。

誠品蘇州店


我是因為讀藝術類書籍接觸誠品書店的!

吳清友,1950年出生,臺南人,在1989年3月創辦誠品書店!期初知道誠品書店是因為這裡有很多的藝術與建築類書籍,作為藝術生的我非常喜歡在這裡讀書!

誠品書店不只是一個書店,更是一個藝術文化空間,這裡24小時營業,喜歡讀書的人可以徹夜在這裡閱讀,暢享在知識的海洋裏!

今天聽到吳先生去世這個消息,我感到非常的遺憾,吳先生的去世是我們文化界一大損失!他的創新、堅持、執著,與誠品書店一路走來真的鼓舞了我們這些年輕人!是他與誠品書店,讓我在大學時期讀到了很多藝術類書籍,學到了很多藝術方面知識,為今天的工作做好基礎!

誠品書店是我們每一個愛讀書人的溫暖港灣,在這個浮躁,快速生活的城市,有這麼一個安靜的地方——誠品書店,讓我們更有希望的生活著!

誠品書店是吳先生一輩子的傾心之作,是他用心血為我們提供了這麼一個溫暖安靜的文化港灣!吳先生一路走好,感謝您一生奉獻,為我們留下誠品書店這個文化角落!


前天晚上關手機關電腦早,昨天整個上午不在網路中也沒刷微信朋友圈,吳清友先生仙逝的消息,是中午時分一個朋友微信我才知道的。當時我正在家庭聚會之中,男男女女老中青少一大幫人在船上,為這炎夏之月而生的人慶祝,快樂而喧囂。66歲,先生駕鶴,耳邊嬉戲笑鬧聲仍在,我的心卻一沉再沉。

我和先生有過兩面之緣,第一次是在北京。那時誠品書店在華文書業界已聲譽卓然,我對先生的過往經歷也略知一二。一見先生,先自大喫一驚。說實話,在北京混了多年,無論是商界還是文化界,都見過一些名人大家,但如先生這般儒雅、氣定神閑,周身散發著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通達和溫和的人,確也少見。須知先生也曾在臺灣房地產、證券業長袖善舞,掙得不少財富,才能支撐誠品書店連虧15年而繼續走下去。當時的印象,先生是一個將商業和文化都喫得透透的人。

我們交換了名片,聊起各人在世界各地逛書店的有趣經歷。那時正是大陸的大書城紛紛擴張又無不困頓的年頭,我說大書城們雖大雖奢華,卻缺乏調性,先生微笑頷首。

第二次再見是在上海,聊天的時間也並不長,但彼此並不隔膜虛應。先生說,什麼時候去臺北,一定提前告訴他。等我真的去臺北時,他卻因公務去了海外。所以,那次臺北之行,拜訪了海島出版界不少重要機構和人物,唯獨沒有清友先生。

但我花了大半天時間,去泡了誠品書店信義路旗艦店。去香港,也專程去了誠品香港店。後來我給先生髮郵件說,誠品書店和英國牛津的布萊克維爾書店,是我十分十分喜歡的調性。先生關於商業和文化的許多故事高論,已被廣為引用。但是我更感慨他關於人生態度,這是我從與他的兩次短暫交往、從他的故事中讀出來的。

先生患先天性心血管疾病,做過三次手術。他說,他也感到委屈,這樣的命運為什麼讓自己攤上?但是他又問自己,為什麼不可以是你?沒有誰規定你不能經歷貧困、苦難、疾病。所以他豁然開朗,不再委屈與糾結,堅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大約也是因為如此,他才會有那種氣定神閑、溫和通達。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覺得就像是一個玩笑,撇開吳先生的眾多身份不談,只看他對待書,對待文化的態度,你就能瞭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

誰會為了一個虧損的書店,堅守15年呢?

只有他,他的身份標籤沒有人可以取代,他為當代人留下的這筆精神財富,足以影響一代又一代人。

我所生活的小城市,沒有誠品書店,很早之前便渴望能去看一次,我知道看一次不足以留下什麼,於別人來說無非就是幾張照片,幾點感觸,然後匆匆離開,再無交集。可是,誰說一定是這樣的呢?

書與閱讀帶給人的是一個豐富的世界,很多時候,這個世界是很難被打開的,因為他存在於無形之中,而吳先生就是這樣一位給予你鑰匙的人。當你打開這扇門,一個新的世界就展現在你面前,剩下的就只能交給你自己,吳先生做了這樣一個引路人。

在這個浮躁的即便洗盡鉛華,心靈依舊無所歸處的時代,吳先生,用他的堅守做著一件他認為理所應當的事。正是他的理所應當,成就了誠品書店。可以想像,如果沒有那麼久的信仰堅持,誠品又如何出現在世人眼中,從此成為唯一。

這是吳先生創造的,不可複製……

在網路發達的當下,能沉浸在書香中,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

誠品書店,我會去的,帶著一份虔誠的心,與吳老先生來一次精神上的約會。

等我…………


因為工作,這些年常去臺灣,每次到臺灣則必去誠品書店,臺北的敦南店、信義店、松山誠品生活館,高雄的駁二店……誠品不只是書店,更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雖然後來不常在誠品買書,因為博客來網購或是中山地下書街都比誠品有更多折扣,但還是喜歡誠品的氛圍,在書架間走一走、翻翻書也是一種滿足。誠品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城市的夜色。先生走好,感謝您。


去年認識了一個大我七歲的男孩,去誠品逛的時候硬是買了一條絲巾送我,售貨員對我說找了一個好男朋友。那時的他對我很好,但,最終我們沒有在一起。至於原因,到現在我都不知道為什麼,只覺得認識他的那段時間我很幸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