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人在體檢時都查出了“腎結石”,雖說不是什麼大病,但也覺得很慌,上網一查,有種說法是“喝了有水垢的水就會得腎結石”,頓時覺得很有道理。

但其實,醫學上並沒有這種說法,那麼,腎結石的真相是什麼呢?

“水垢結石說”不科學!

北京友誼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鈞和副主任醫師王文營表示,喝了有水垢的水就會得腎結石,這種說法是不科學的。水垢俗稱“水鏽、水鹼”,是指硬水煮沸後所含礦質附着在鍋、壺等容器內逐漸形成的白色塊狀或粉末狀的物質,主要成分有碳酸鈣、碳酸鎂、硫酸鈣、硫酸鎂、氯化鈣、氯化鎂等。

水垢在進入胃內以後會受到胃酸的分解,部分離子成分在胃腸道內被吸收,可能導致血液內和尿液內離子的變化,但結石形成的因素較爲複雜,尿液中鈣離子是結石形成的促進因子,而尿液中鎂離子是結石形成的抑制因子,所以很難說水垢對於結石的形成能夠起到多大作用。

50%的腎結石病與基因相關

腎結石是泌尿系統的常見疾病之一,在過去的三十年間,全球的結石發病率均明顯增加,包括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國大陸地區結石發病率也從1991年-2000年的5.95%增加至2011年-2016年的10.63%。

腎結石的形成與年齡、性別、飲食、飲水、機體解剖異常和內科疾病等多種因素相關。但總的來說,結石形成受到環境、基因,以及環境和基因的相互作用的影響。

環境包括氣候、地域、水質、飲食以及藥物等;基因同樣可影響結石的形成,50%的腎結石病與基因相關,多數的結石患者是受到多基因作用,16.7%-29.4%的兒童結石和2%的成人結石是單基因病。

基因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可導致體內離子代謝和酶的功能異常,從而導致尿液內促進結石形成的因子(鈣、草酸、磷酸、尿酸和胱氨酸等)和抑制結石形成的因子(鎂、枸櫞酸等)的平衡被打破,結石晶體析出形成腎臟結石。

得了腎結石,有什麼症狀?

腎結石的臨牀症狀與結石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出現積水、感染等併發症相關。腎臟結石可無明顯的臨牀症狀,部分可出現血尿、感染,如果結石造成腎臟積水或感染時可出現腰痛發熱等症狀。

如果腎臟結石,尤其是小結石掉入輸尿管中通常可引起腎絞痛等症狀,患者可出現放射性腎絞痛、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如果結石造成梗阻合併感染,患者可出現發熱,嚴重者可出現膿毒血癥休克,危及生命。

該如何預防腎結石呢?

腎結石的病因較爲複雜,目前仍無根本的預防方法,最好能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在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加以注意。

首先,定期體檢是早期發現腎結石的最好方法,超聲無創,且敏感性高,年輕人應重視體檢,尤其家人有結石病史者,更應定期體檢,不能等到有臨牀症狀以後才就診,這時候往往比較痛苦,處理起來也相對麻煩。

由於結石相關基因所造成的內部因素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通過飲食調節等方式改變引發結石的外部因素。多飲水是預防結石形成的最好方法,大量飲水可稀釋尿液中促進結石形成因子的濃度,降低結石形成率,尤其有結石病史的患者,建議每日2500ml-3000ml的飲水量。

另外,飲食方面應注意不要偏食,因爲80%以上的結石都是草酸鈣結石,因此不應偏食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菠菜、苦瓜、莧菜、濃紅茶、咖啡、巧克力、草莓等,各類堅果的草酸含量也較高。成人中約10%的結石爲尿酸結石,因此不要大吃大喝、營養超量,高蛋白、高糖和高鈉飲食,都會增加結石形成的風險。

採寫 / 新京報記者 劉虹麟

圖片 / 資料圖片

本文爲趣健康(ID:xjbjiangkang)原創內容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和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