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今天看來,100元似乎並不多,好像還沒怎麼花就沒了,兩個人出去隨便吃點就就沒了,甚至連件衣服都買不下,一個月的電費就得一百,唱一個小時KTV就得一百。不過現在人們的條件也都不錯,花錢都是一百一百的花,那一百塊錢在古代又是什麼概念呢?能買到些什麼?

  首先將人民幣兌換成古代的白銀,現在的一百元相當於古代的14克白銀。不過在不同的時期,白銀的購買力也是不同的。在清朝康熙年間,買一石米就得半兩銀子,一石米是10鬥,相當於現在的125斤,而半兩相當於18克銀子。計算之後可以發現一百元在古代可以買到120斤大米。而在今天一百塊錢最多能買30斤大米,看起來古代的大米真的很便宜啊。不過在古代別的東西就很貴了,一斤白糖是半錢,也就是14塊錢一斤白糖,而肉是二十塊錢一斤。

  在明朝的時候,100塊錢能買的東西還是挺多的,就說萬曆年間,換算之後,一斤大米不到一塊錢,一斤食用油130多元,而且當時的油可是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純植物油,羊肉一斤才4元。而且當時的一斤比現在一斤還要重一些,所以當時的五千是非常低的。再往前宋元時期,百姓用的不是銀子,而是紙鈔。一百元能買30斤大米,不過當時朝廷經濟能力差,很快紙鈔氾濫貨幣貶值,一百元也就能買半碗米。到了南宋時期通貨膨脹更加嚴重,紙鈔更是不值錢。岳飛曾想着做生意賺點軍餉,他將房子租出去,然後租金當成軍餉。而我們拿着100元就能在岳飛家租半年,真的是非常划算啊。

  再往前戰國時期,各國的貨幣都不同,於是各國之間通用黃金這種貨幣,最普遍的就是金錠和金餅。當時雖然人們鑄造能力還不是很高,但是金子的含金量是非常高的。在孔子那個年代一克好點的金子最多能買10斤大米,商鞅變法後,最多也就是買24斤。而現在一克黃金買100斤大米都不成問題。在不同的年代貨幣的購買力是不同的,這同時也反映了每個朝代百姓的生活條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