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的娛樂活動非常少,所以涌現出了很多的文人,他們把閒暇時間都用來作詩。今天人們有所心事或是有感慨的時候都會發朋友圈或是發說說,但是在古代人們有心事的時候會寫詩,一聽就很高大上。因此古代有很多多產的詩人,他們一生創作的詩的數量非常多。

  要說古代作詩最高產的就是乾隆了,乾隆一生創作了39340首詩,就連李白、陸游等人都比不上。乾隆對於自己的創作是非常滿意的,可事實上乾隆的詩甚至被人批判爲爛詩,而且乾隆的詩大都是流水賬。在他的近4萬首詩中很少有出名的,甚至世人只知乾隆愛寫詩,卻不知道他寫了什麼詩。除了乾隆之外寫詩做多的就是陸游了,他一共創作了9300首詩,相比乾隆而言,他的詩質量還算高,畢竟我們今天背的很多詩都出自陸游。再下來就是白居易、杜甫、李白等人了。

  然而古代並不是所有的詩人都這麼勤勞,在古代還有些比較懶的詩人,張若虛就是其中的一個,他是唐朝的一個官員,同時也是一個有才華的人。他這一生只寫過兩首詩,巧的是這兩首詩都流傳到了今天。雖然很多人對張若虛不太熟悉,但要說到他的詩應該沒人不知道。“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句詩應該很多人都知道。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被收錄到了今天的課本中,是每一個學生都要背誦的。這首詩讓人看到的是一個揹着雙手望着江水思念家人的離人,通過江、月、夜來表達自己的孤獨,傳遞自己的思念之情。而他的《代答閨夢還》雖然不及這首詩出名,但也是一首意境非凡的好詩,其中借景抒情,表達了自己對邊塞離人的思念之情。

  從張若虛一生只創作兩首詩,卻句句都是經典,足以驗證詩不在於創作多少首,而在於其中的質量、意境。和乾隆相比,張若虛這樣能被人傳唱的才叫詩,而乾隆的最多也就是個流水賬的日記罷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