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三星堆遺址無意之間被一位農民發現,當即成爲世界矚目的焦點。但因爲當時正處於多事之秋,考古發掘工作時斷時續,一直沒有正規地進行,本該大紅大紫的三星堆遺址熱度也就慢慢冷卻。直到八十年代,1號祭祀坑和2號祭祀坑的發現,再一次引爆了熱度,三星堆文化遺址重新回到文物界的視線之中,被譽爲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考古發現之一。

  然而,伴隨精美文物而來的,卻是許許多多的未解之謎。按理來說,祭祀活動是古代文明存在的基石,祭祀的用具,都應該是最爲華麗最有價值的。事實上,在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的文物也是如此。但是,令人疑惑的是,這些祭祀品絕大部分都是破碎的殘品。

  如果說是因爲填埋中的破損,那還可以理解,關鍵是它們大多都有人爲破壞的痕跡。到底是什麼造成的這一切?是外敵入侵,還是自我毀滅?三星堆文化是否就是爲此而中斷?許許多多的疑問,隨着發掘的進程,沒有被完美解答反而是更爲費解。

  在2號祭祀坑中,就出土了這樣一件精美文物。它被發現時,已經破成無數碎片,灑滿一地。人們發現它有形狀酷似樹幹的零件3塊,樹枝18截,大大小小林林總總的青銅碎片更是不計其數。在場的都是行家,他們一眼就能看出,這一定是一件華美無比,造型奇特的文物。當時的氣氛十分壓抑,也許這件國寶,就只留下這樣悽慘的背影,永遠也不會讓人領略它的英姿了。

  當工作人員將所有碎片,連帶坑內的土塊一同裝入紙箱,再向放入汽車尾箱之中時,相信很多人會認爲,這就是它在向世人做最後的告別。

  然而,文物工作者並沒有放棄,它被轉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各行各業的專家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彙集而來,就是爲了讓它重新放出光彩。修復的過程是極爲漫長的,整體修繕花了8年時間,還有2年是對其進行完善。也就是說,爲了這件國寶文物,整整花了專家團隊十年的心血。

  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開館,這也是此國寶的首次公開展出。原來它是兩件單獨的的文物,因爲外形特點,又是祭祀用品,被稱爲青銅神樹。它們的首秀非常成功,引爆了文物界的熱情,國內外的媒體競相報道,驚豔世界。

  一號神樹比較完整,高約4米,底座造型是三座連綿起伏的小山。樹幹就生長在小山之上,樹幹的一側,是一條蜿蜒的巨龍。樹幹分爲三層樹枝,每層樹枝上又有三個分叉,我們可以叫它枝叉。每個枝叉的的尖端,都有一顆果實。每三個枝叉上的果實中,有一顆上揚,兩顆下垂。在上揚的那顆果實之上,又傲然站立着一隻神鳥。它的表情泰然自若,彷彿是在心安理得享受着億萬生靈的膜拜。

  可惜的是二號神樹,它只留下了一個底座。相比一號神樹,這個底座的造型完全不同。它更高,而且並不是以小山爲原型,彷彿就是神樹的根,在底座之上,生出三根樹枝,每根樹枝之上坐着一個人。他們手中似乎在懷抱什麼,對着上面的神樹祈禱。然而再往上就已經完全遺失了,從二號神樹底座的規模和精緻程度上來看,應該不會亞於一號神樹。

  這兩棵神樹的發現,也證明瞭三星堆文化與當時中原文化是有所區別而又一脈相承的。在中國古代的祭祀活動之中,社樹具有特別的地位,它象徵着傳說中的古樹扶桑,代表着與神明溝通的場所。在夏商周時期,社樹的種類分別是松樹、柏樹、慄樹,這兩棵青銅神樹,雖然是根據想象而製作的,但實際上也有中原文化中社樹的影子,在祭祀活動中處於極爲重要的地位。

  考古並非是在尋寶,而是有計劃地對古代文物進行修復、保護,從而更好地瞭解當時的歷史,瞭解我們文化的演變過程。青銅神樹的發掘和修復,就充分地說明瞭這一點。

  此後它被列爲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錄,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神樹的保護也經受了考驗。通過視頻回放,專家們觀察到神樹在不斷搖晃,但由於它的底座被固定,樹枝也被鋼絲繩牢牢鎖在玻璃罩上,並沒有損壞。小珏相信,在祖國繁榮發展的今天,我們能夠更好保護這些珍貴的國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