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周依)京城又到“飛絮時間”。記者4月14日從市園林綠化局瞭解到,由於前期低溫天氣,今年楊柳飄絮時間較往年有所推遲,約從本週三起在全市大規模出現,預計還將持續一週左右。據調查結果顯示,全市五環內目前共有楊柳雌株28.4萬株,今後將因地施策開展楊柳飛絮精準治理,力爭到2020年使楊柳飛絮明顯改善。

  現狀:五環內28.4萬株楊柳雌株已精準定位

  據市園林綠化局副巡視員王小平介紹,爲了有針對性地開展楊柳飛絮治理工作,近年來市園林綠化部門持續開展楊柳雌株資源清查。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全市五環內共有楊柳雌株28.4萬株,其中朝陽區10.7萬株,豐臺區6.6萬株,大興區6萬株,海淀區3.7萬株,東城區0.43萬株、石景山區0.39萬株、西城區0.39萬株。

  據瞭解,這28萬多株楊柳雌株有超過6成長勢良好,正值飛絮旺盛期,這也是京城春季漫天飛絮的主要原因。而由於不同區域氣候條件不同,飛絮產生的時間先後也不一樣。比如今年,東、西城,豐臺和朝陽西部地區最先出現飛絮高峯,海淀、大興、通州、順義等區緊隨其後,而懷柔、密雲、延慶等北部山區飛絮時間最晚,而且楊樹飄絮期比柳樹要早10天左右。

  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研究人員張博告訴記者,自2017年起,園林綠化部門組織了一百多位技術人員,以網格形式分片對五環內楊柳雌株進行普查,對每一株進行了定位並形成數據庫,從而可以有針對性地對每一棵樹進行治理。“由於楊柳樹雄、雌株外形非常相似,只有每年3月底到4月中可以通過看綠色的雌花序進行識別,因此普查起來很困難。現在到一些地方比如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可以看到楊柳樹上掛着小牌子,就是經過了普查識別的。”

  目前,除五環路以內,全市各區也對轄區內五環外的楊柳樹雌株資源分佈進行了調查並開展了識別標記工作,最終形成完整的北京市楊柳樹雌株資源數據庫,爲今後綜合治理楊柳飛絮提供數據支撐。

  措施:不同區域開“定製”處方,重點治理醫院、學校、公園、社區等地

  “楊柳樹是增加北京城市綠量、改善生態環境的大功臣,治理楊柳飛絮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一砍了之。”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研究員張建國告訴記者,楊柳樹是北京綠化的主力軍,僅楊樹就佔全市森林面積的近一成,森林蓄積量更佔全市總蓄積的42.2%。

  因此,市園林綠化部門提出了因地施策、集中治理的工作方案。其中,針對醫院、幼兒園、學校、城市公園和大型社區等人流密集、飛絮對市民影響大的重點區域,提出重點治理。農村地區和近郊人口密度小,楊柳飛絮的影響相對較小,作爲緩治區域,則根據影響程度,逐步進行治理。而山區和遠郊區,人口密度小,楊柳樹分佈又比較偏僻,則讓楊柳雌株自然生長。

  現場:高壓水槍、高枝修剪齊上陣

  4月14日上午,東五環外機場高速治理現場,園林工人使用高壓水槍噴灑方式治理楊柳絮。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供圖

  據介紹,“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活動即將在京舉行,正逢楊柳飛絮高峯期,目前全市已經開始對重點區域集中治理。

  園林工人在修剪高處的楊樹枝條。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記者在朝陽區東五環外機場高速治理現場看到,一架高壓噴霧車正對着楊樹樹冠噴出高壓水霧,水滴夾裹着飛絮,落在綠化帶中。另一邊,園林工人正對一棵高大柳樹多餘的枝條進行修剪,通過控制花序數量,減少飛絮產生。

  園林工人在修剪高處的楊樹枝條。新京報記者 周依 攝

  張博介紹,目前主要採取物理防治手段進行治理,講求“用生態的辦法解決生態問題”。據瞭解,除了日常的治理工作外,全市還將通過源頭控制,結合樹種更新升級,逐步減少楊柳樹雌株的數量。今後,在城鎮綠地、公園和新農村綠化等各項園林綠化建設中嚴禁使用楊柳樹雌株,並通過科學配置樹種,營造多樹種、多品種、喬灌草相結合的混交林模式,不斷增加園林綠化樹種的多樣性。同時,在各項綠化工程中,把楊柳樹雌株作爲優先改造更新的目標,在綠地日常養護中也把楊柳樹雌株作爲優先修剪、間伐的主體,並結合園林綠化工程,對現有老、殘、病等楊柳樹雌株逐步更新改造,從根本上減少飛絮總量。

  亮點:今年治“毛毛”將結合裸露地治理工作,近期嚴查杜絕飛絮焚燒

  今年,楊柳飛絮治理還將與裸露地治理工作相結合。市園林綠化局科技處負責人告訴記者,除了高壓水槍沖洗、疏枝等工作外,爲了讓落下的飛絮不產生“二次飄絮”,全市還將及時清理飄落到地面上的楊柳絮,同時加快林地綠地裸露土地治理,科學應用鄉土地被植物改造建設附屬綠地和綠化隔離帶,形成有效的立體緩衝區,增加對楊柳飛絮的吸附滯留能力。近期,全市還將開展巡查,全面杜絕楊柳飛絮焚燒,嚴防火災發生。

  記者注意到,市園林綠化局於2018年6月印發了《關於加強 園林綠化裸露地生態治理工作的意見》,提出到 2020 年,北京市城市建成區基本解決園林綠化土地裸露問題,其他園林綠化裸露地得到有效控制,揚塵明顯減少。通過地被植物與覆蓋物的科學應用,提升北京市林地綠地的穩定性與生態承載力,使其在改善空氣質量、滯留大氣污染物方面發揮更好的生態效益。

  《意見》提出,在景觀需求高且適合人工地被建植的區域要加強地被植物的應用,根據不同的生境條件選擇適宜的地被植物,優先使用抗性強、覆蓋效果好、綠期長、 管護需求低的種類。同時,重視覆蓋物在林地綠地中的應用,將園林綠化廢棄物製成不同類型的覆蓋物產品應用於林地綠地裸露地治理等。

  “目前主要通過種植一些鄉土宿根地被,比如二月蘭、苔草等,對裸露地面進行覆蓋,可以對楊柳飛絮起到吸附作用。同時,結合一些園林綠化的廢棄物,比如將修剪物粉碎後鋪撒到地面。此外,我們還結合飛絮治理開發了一些新產品,比如在一些重點節點地區把樹屑用膠合劑硬化,替代水泥瀝青等。”張博說。

  背景:楊柳飛絮是什麼,爲何年年飄飛?

  春季空中飄散的楊柳飛絮其實是楊柳雌樹的種子和衍生物,楊柳樹爲了傳播繁衍下一代,每逢春天,就“派出”這些白色絮狀的絨毛,攜帶着種子漫天飄飛。這種現象主要發生在楊柳樹普遍種植的北方十多個省市區,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週期性。

  北京市現有的楊柳樹主要集中種植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我國城市綠化尚處於起步階段,可選擇的樹種相對較少。那時,楊樹和柳樹憑藉着適合北京土壤和氣候、易於繁殖成活且生長速度快、養護成本較低等先天優勢,成爲北京綠化的主力樹種。而隨着這些楊柳樹逐漸成熟,開始出現飛絮現象。

  記者瞭解到,市園林綠化部門自2015年左右起集中開展楊柳飛絮治理工作,目前城區範圍內的治理工作已經初現成效。而針對有些市民直接把產生飛絮的楊柳雌株都砍掉的建議,張建國認爲,楊柳飛絮雖對市民生活有一定影響,但楊柳樹作爲北京的鄉土樹種,在生態作用上還是有很多優點,不能因飛絮就否認它們的生態貢獻。“楊樹高大挺拔,具有很好的遮陰效果,而柳樹不但樹形婀娜多姿,且冬天落葉晚,春季發芽早,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同時楊柳樹還具有釋氧固碳,降溫增溼、減菌殺菌,吸收有毒有害物質等顯著的生態功能。治理楊柳飛絮不能一砍了之。”研究表明,一株胸徑20釐米的楊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釋放氧氣125公斤,滯塵16公斤。一株胸徑20釐米的柳樹,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釋放氧氣204公斤,滯塵36公斤。

  新京報記者 周依 編輯 李麗霞

  校對 王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