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國內大滿貫賽事之一——武漢馬拉松賽上,國內目前當紅女子選手,中國馬拉松希望之星,唯一達到明年東京奧運會參賽標準的李芷萱跑出2:30:39

  這是繼3月10日日本名古屋馬拉松2:26:15、3月31日重慶馬拉松2:27:55之後,李芷萱在短短35天之內創造的又一不錯成績。

  其參賽密度之大、成績之穩定,恐怕國內還沒有第二名女子選手能達到她的水平,她代表中國參加明年東京奧運會是實至名歸;

  並且她目前基本屬於體制外運動員,這樣的成績更讓那些一年只准備幾場比賽,兩場比賽間往往間隔至少兩三個月的體制內運動員汗顏。

  李芷萱在名古屋馬拉松單挑衆多日本高手,達到奧運參賽標準

  李芷萱在重慶馬拉松攜手何引麗再次達到奧運參賽標準

  一、李芷萱密集參賽還能取得高水平成績靠的就是強大的有氧能力

  馬拉松作爲一項長時間大強度的極限運動,會給身體造成明顯疲勞,這樣的疲勞往往不是一兩天就能恢復過來的,專業運動員同樣如此,在身體疲勞的情況下,不斷參賽就容易引發過度疲勞,從而導致損傷發生。

  在促進疲勞恢復方面,我們往往強調要重視拉伸、冰敷、按摩、營養補充、睡眠等等,這些措施的確很重要;

  但這些因素都屬於外部因素,而內部因素,也即你自身身體恢復能力,對於疲勞恢復快慢可能更能發揮決定性作用!

  身體恢復能力快慢是由什麼決定的?

  其實就是你的有氧能力,也即你的心肺耐力。根據心肺耐力的定義,心肺耐力是指將心臟、血管與呼吸系統將氧氣運輸到全身特別是肌肉的一種綜合能力。

  良好的心肺耐力機能不僅能保證身體長時間有效地工作,同時也是機體工作後疲勞有效消除所必須的。

  跑者很容易理解第一句話,耐力越好,身體長時間有效工作能力越強,越能跑,跑得越久。

  但對於第二句話,跑者往往缺乏瞭解,心肺耐力越好,其實你越能快速地從疲勞中恢復過來。

  也就是說,越是全馬在3-4個小時的跑者,恢復越快,他們可能只需要兩三天就能消除疲勞,而越是全馬在5-6個小時的跑者,恢復越慢,他們參加完一場馬拉松,可能需要一週才能消除肌肉酸脹以及渾身不得勁兒的感覺。

  真正耐力良好的兩大標準

  二、恰恰是中低速輕鬆跑纔能有效訓練的你的有氧能力和恢復能力

  在很多大衆跑者的訓練中,低強度有氧慢跑的比例很少,而真正體現絕對強度的無氧間歇跑、衝刺跑要麼訓練不足,要麼達不到真正的高強度,他們的訓練多數是不慢不快,或者總體偏快的中高強度跑步。

  表現爲跑步時喘着粗氣,很喫力,靠意志力硬扛,有時還用 No pain,No gain 安慰和激勵自己。

  這種訓練方式帶來的問題就是儘管訓練不輕鬆,但能力提高緩慢,成績停滯不前,還因爲訓練太過單調而容易受傷,陷入“慢不下來,快不上去”的陷阱。

  而從目前世界優秀耐力項目運動員的訓練來看,大強度的速度和競賽耐力訓練在整個耐力訓練負荷中的比例不超出10%。

  真正優秀的耐力訓練者都非常重視中低強度訓練。

  三、崇尚速度根本不利於發展有氧耐力和恢復能力

  運動實踐已經證明,對於馬拉松這個項目而言,一定要打好紮實的基礎耐力。

  而崇尚快已經成爲很多大衆跑者,甚至是資深跑者的“頑疾”,對於大衆跑者來說,大量的中高速無氧訓練,會加重機體各器官系統的工作負荷,延長恢復時間,加之缺乏有氧基礎的支持,如果運用不當很容易造成身體過度疲勞和損傷。

  如果訓練負荷總是徘徊在85%-90%左右的次最大負荷區間,既不能有效發展有氧能力,也無法保證最大強度訓練的質量。

  同時,頻繁的高強度刺激使跑者長期處於疲勞狀態並得不到恢復。

  訓練的負荷形成了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形狀

  大衆跑者常見的錯誤訓練模式——橄欖型訓練模式

  四、真正好的耐力訓練模式應該有氧訓練佔大部分

  “金字塔訓練模式”是指在長期訓練過程中,耐力訓練的強度應該保持“金字塔”的走勢,也即越是低強度的訓練佔訓練總量比例越高,越是高強度訓練佔訓練總量比例越低。

  最高強度的無氧訓練比例應控制在年訓練總量的5-10%之內;

  混氧訓練最好不超過10%;

  其餘80%應該是有氧-無氧閾以下的中、低強度的訓練。

  由於“金字塔模式”在幫助高水平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方面效果突出,在目前大多數耐力項目的訓練中佔據主導地位。

  好的跑步訓練模式——金字塔模式

  好的與壞的訓練模式對比

  五、李芷萱月跑量超過800公里,其中大部分都是有氧耐力訓練

  根據我國著名訓練專家,李芷萱的教練,上海體院李國強教授的介紹,李芷萱的訓練非常重視有氧耐力訓練。

  今年的冬訓李教授帶領包括李芷萱在內的運動員去了雲南麗江,整整兩個多月,李芷萱的周跑量都在200以上,差不多205-210,最高可以達到220左右,這還是在高原完成的。

  當然,李教授給李芷萱上跑量不是盲目的,他每兩週組織運動員到麗江市人民醫院測試血液指標,確保運動員身體機能狀態沒有因爲訓練而下滑,身體是完全健康的。

  李芷萱冬訓期間,血紅蛋白含量不降反升,這說明她適應良好,訓練水平是逐步提高的。

  李教授也表示,中國人如果希望在馬拉松項目上有所突破,非洲以突出強度爲特徵的訓練並不適合我們,因爲我們沒有人家那麼好的基礎耐力,我們想要實現突破,加有目的跑量,強化基礎耐力是關鍵。

  李芷萱35天參加3場比賽均取得國內女子最好成績,以雄辯的事實證明,強化耐力不僅讓李芷萱跑得快,還讓她恢復快,這是完全對路子的訓練模式。

  六、對於大衆跑者而言,應當加強基礎耐力,重視恢復,避免比賽過頻

  本文目的並不是要鼓勵大衆頻繁參賽,對於很多大衆跑者而言,比賽更多是體驗,健康無傷完賽最重要;

  所以頻繁參賽比如參加背靠背的比賽並不適合大衆,這周剛跑完一個全馬,下週又去跑全馬顯然就是比賽頻次太高了,容易導致過度疲勞和引發受傷。

  一般來說,應當至少間隔2周,以21天作爲一個參賽週期更理想一些。

  當然,對於跑馬即旅遊,跑馬即開心的跑者而言,如果真的頻繁參賽也不是不可以,你就不要對成績有太高期望,完賽就行。

  同時還要很好地加強自己的心肺耐力,從而有效提升自身身體恢復能力。

  從事專業訓練40餘年,他是如何指導李芷萱訓練的?

  東京奧運會訓練週期,他對李芷萱有着怎樣的訓練計劃與期待?

  他如何看待如今的馬拉松熱?對於中國專業馬拉松現狀他有哪些見解?他對於大衆跑者有哪些忠告和建議?

  大衆跑者應該如何準備一場馬拉松比賽?

  大衆跑者如何訓練才能無傷健康地提升自己的成績?

  備賽期間我需要做力量訓練嗎嗎?

  爲什麼精英跑者都在做間歇跑?

  大衆跑者也需要做間歇訓練嗎?

  大衆跑者如何打好有氧耐力基礎?

  跑步研習社特邀請2020年東京奧運會馬拉松資格第一人李芷萱的教練——李國強教授,爲跑者們分享:李芷萱PB226獨家祕籍。

  李芷萱PB226祕籍分享

  作者簡介

  李國強

  我國著名中長跑訓練專家

  上海體育學院碩士生導師

  2020年東京奧運會馬拉松資格第一人李芷萱的教練

  上海田徑運動隊中長跑主教練

  從事田徑運動教學、訓練與科研

  所帶運動員2人2項破全國紀錄

  3人獲4項中長跑項目的全國冠軍

  培養運動健將13名,國際健將1名

  課程攻略

  1、李芷萱的訓練情況和長遠規劃;

  2、我國專業馬拉松成績總體而言乏善可陳的原因分析;

  3、大衆跑者參與馬拉松需要做的準備;

  4、大衆跑者跑傷處理建議;

  5、大衆跑者馬拉松塞道上的體能分配與補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