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惜地球質疑政府統計方法有誤,導致嚴重低估內地廢物的比例。

綠惜地球質疑政府低估內地海上廢物的比例 (資料圖片)

環保署於2015年發布一份調查報告指,根據廢物包裝的字體識別垃圾來源地,發現只有5%海洋垃圾,來自香港以外的地方。環保團體「綠惜地球」質疑,政府調查海上垃圾來源的方法存在偏差,嚴重低估內地廢物的比例。根據該會的推算,內地廢物的比例高達38%,佔5700公噸,為當局估計的750公噸,多7.6倍。

綠惜地球估計本港有近4成海洋垃圾為內地廢物 (資料圖片)

 

 

環保署2015年發布的《香港海上垃圾的源頭及去向調查》,按照廢物包裝的字體,識別垃圾來源地,最終得出95%源自本地、其餘5%來自其他地方的結論。然而,綠惜地球綜合兩位官方消息人士透露,報告原來把沒有品牌標籤的包裝,歸入本地垃圾。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章詠雯(左)指,無標籤不等同於香港製造;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右)建議,環保署應定期進行海洋垃圾統計調查。

綠惜地球項目主任章詠雯指出,無標籤不等同於香港製造,而且未有考慮本港在地理及水流上廣受內地影響的因素,來源地結果亦會被「嚴重溝淡」,也擔心廣東政府因為低比例,而對處理區域海洋垃圾掉以輕心。

綠惜地球指內地與香港應採取生產者責任制的政策,以達至減塑的目標 (資料圖片)

綠惜地球總幹事劉祉鋒建議,環保署應定期進行海洋垃圾統計調查,加強粵港官方的「粵港海洋環境管理專題小組」協作,促進源頭減廢及防堵廢物流入海洋。他亦指,中國是全球製造海洋垃圾最多的國家,內地與香港應採取生產者責任制的政策,以達至減塑的目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