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派记者 宋昀潇

  通讯员 云宣 肖惠津

  去年11月底,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江村村江氏大宗祠在各族后人的翘首以盼中重光。伴随着江氏大宗祠的重光,一名年逾八旬的老人江凯也走入大家的视线。他不仅是宗祠内爱国主义教育馆专栏的图文设计者,还是《济阳江氏一龙族谱》的撰写者。这本厚达500多页、花费7年时间完成的族谱,为江氏后人了解历史、了解传统提供了详实的史料。

  自己出钱又出力,初衷是为家族尽一份力

  江凯是江高镇泉溪村人,已退休多年的他如今还多了一重身份:江氏新族谱的主编。2012年元月,他与江村村前任村长江树根、江高镇原副镇长江国开以及江高镇泉溪村宗台江祖峰合力出版《济阳江氏一龙族谱》,现已发行1000本,分派到江姓的80余处村落。

  谈及当初决心重写族谱的原因,江凯表示一是原始族谱太少,旧族谱多数被烧毁;二是现存的族谱格式太旧,内容残缺,很多资料无法考究其真实性。随着写族谱的想法越发强烈,江凯利用闲暇时光搜集一切与家族有关的资料,决心要为后人弥补这片空白。

  重写族谱以前,江凯几乎对自己家族的历史一无所知。据了解,江氏一龙宗族至今已开枝散叶多达80多条村,主要分布在广东地区。从2005年开始,江凯只身走访了广东地区一龙宗族现存江姓的50余处村落,通过听当地老人“讲古”挖掘有用的史料,并收集各村现存的族谱。回忆起10多年前的经历,他说很多记忆已模糊不清,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在花都坪山专职保管族谱的人,提供了一份由美国寄回的,且是所有旧族谱中内容最为完整的一份资料,为新族谱的编写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期间,由于以往无任何编写族谱的经验,江凯花了半年时间自学,总结其他姓氏族谱的写法和格式,多方参考对照。如何组织语言文字,如何设计图画,如何表达才能让后人理解和接受,这些都是他动笔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我一分钱都没收过,也不要赞助。曾经有位年过九旬的老人提供1000元的帮助,我拒绝了,因为不想破坏自己写族谱的初衷。”

  新增线形世系图方便后人查阅,用白话文再创作

  重写族谱远比重修族谱复杂得多,不但要追根溯源,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查阅大量的古文资料并翻译为白话文,同时需要慎防旧族谱中可能存在的纰漏,这对于小学学历的江凯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长期有人认错太公,认一龙为他们的始祖,所以我一定要核实准确才敢写上去。”江凯说,为了证明自己编写是有据可循,他额外手写了一沓论证材料,随时准备解答读者可能提出的质疑。

  族谱出版前江凯更是严谨校对,光是资料复核、错别字校对等前后就修改了4次。

  “我写的是新族谱,新格式,不是旧族谱。”江凯说,新族谱不是推翻以往的格式,而是既参考旧的体例,套用旧族谱的框架体系,又大胆尝试新的形式,用新时代惯用的白话文体进行再创作。

  那么新族谱具体新在哪呢?江凯介绍,一是新增加线形世系图,将江氏一龙系从第一代繁衍到今天40多代,通过线图清晰地绘制出来;二是新族谱男女平等,封建社会时代女性的名字不能被写进族谱,新族谱男女都写进去了;三是新族谱收集了前人创作的与江氏有关的诗词墨宝,可供后人鉴赏,这是很多旧族谱没有的创新之处。

  新族谱出版后,几乎整个江氏家族都认识了江凯,不少村民请他修缮村谱,编写家谱,这些工作已经成为了他退休生活的日常。

  江凯表示,新族谱出版后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虽然开创了新格式,加入了现代化的思想内容,但仍需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修订,不能一成不变。他一直想再出修订版,无奈年岁渐增,精力已大不如从前,时常感到有心无力。

  如今,困扰江凯最大的问题是族谱的续写找不到后继之人。“先祖身体力行诠释了爱家爱国的真正含义,这些精神值得每一位后人铭记和学习。”江凯说,希望能找到族谱的续写者,将先人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 | 羊城派

  责编 | 郑宗敏 实习生 吴静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