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答了一個關於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身世的問題,看見閱讀量噌噌地往上漲,心裡別提多高興了,特有成就感啊(截至發稿時已經32萬了,呵呵)。今天就順勢再回答一個與《清明上河圖》有關的問題吧。我看到了關於本文問題以往的幾個回答,有的已經說得不少了,但對學界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還介紹得不夠全面。

長期以來,人們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幅畫名叫《清明上河圖》,當然描寫的是清明時節的景象。

到了1981年,孔憲易先生髮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提出了八項質疑,認為《清明上河圖》描寫的是秋天景色而不是清明時節的景色,由此才引發了對這個問題的討論。

孔憲易先生的八項質疑

一、畫卷的開始,畫著前後兩個趕腳者,從遠方趕著五匹馱負著木炭的驢子向近郊而來。

這是畫家首先告訴讀者,這是秋天,冬日不久來臨,這些木炭是東京準備過冬禦寒用的。

二、畫面向前展示,一家農場,場中放著三個石磙,一看樣子好像剛打過秋莊稼。此外,在畫面上的田壠間,無生長禾苗的現象,一般來說,開封地區到了清明前後,麥苗已經挺高了。同時,畫卷上也出現了幾個兒童,有的甚至光著上身,、按照開封傳統的「春捂秋凍」的習慣,孩子在春天不會,也不可能光著上身。

三、在郊野向虹橋的另一條道路上,畫面上出現了一行人。從這群人細節看來,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

四、畫面中出現了扇子,扇子一般多用於夏秋,拿它來驅暑、驅蚊蠅和遮陽的,清明節前後用它的不多。

五、草帽、竹笠在畫面上許多地方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東京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

六、在畫面上的大傘下,出現了兩處掛『飲子」招牌的茶水桌,一處招牌上寫著「()暑飲子」字樣,如果其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在虹橋的南岸、北岸、橋上有幾處攤子上放著切好的瓜塊,這也說明了季節。 「西瓜」一物遠在晉代就有了,不過叫做「寒瓜」而已。

八、在畫卷里正店、腳店、小酒店不下六七處,最重要的是,臨河的一家酒店,在條子旗上寫著「新酒」二字,這是畫家明確地告訴讀者,畫的是中秋節前後「新酒」上市。

周寶珠先生堅持認為還是春景

對於孔憲易先生的質疑,有人表示贊同,也有人表示不能成立。其中有代表性的反對意見,是宋史專家周寶珠先生的觀點。

針對孔憲易先生的八項質疑,周寶珠先生曾有一一辯駁,堅持《清明上河圖》仍然是描寫清明時節的景象。

針對西瓜說,周先生用大量史料證實北宋時期中原和江南地區尚未種植西瓜,圖中所畫當為餅類或寒瓜(冬瓜)。

針對扇子說,周先生認為清明時節臨近夏日,市民利用扇子蒲博(賭博之類的遊戲)正是推銷扇子的一種方式。

針對新酒說,周先生引用大量史料反駁說,宋人喝新酒、賣新酒的日子特別多,不獨秋天才有此物。

針對石磙說,周先生認為,如果是秋天,場內絕不會僅三個石磙,農家場上應當是堆得滿滿的。光光的場地恰恰證明清明前後,場上堆放的柴草已經用完。

周先生還對圖中170多棵樹進行了細緻的觀察,發現許多柳樹已吐嫩綠,部分雜樹有的剛吐嫩芽,有的還是光禿禿的,正是清明節前後的景色。

孔先生的質疑未必全有道理,周先生的辯駁也未必全無漏洞。還有人認為,畫家的描寫也可能不是完全寫實的,而是把畫家在不同季節對於這樣一條河流熱鬧兩岸的印象,集中到一個畫面上來了。看來,對於《清明上河圖》描寫是否清明景象,學界還是有不同的觀點和看法。


關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是不是指清明節,《清明上河圖》到底描繪的是不是「清明節」的景象,一直存在諸多質疑。

宋本《清明上河圖》以長卷形式,用精緻的工筆描繪了北宋都城開封和城內汴河兩岸的社會風情,是一幅著名的風俗畫作品。畫作大致可分為三部分,其一是展示北宋都城開封郊外優美的風光。林木、茅舍、河流、小舟構成一幅生動的鄉間畫面。

第二部分主要展示開封城內繁忙的汴河碼頭。碼頭上人頭攢動,糧船雲集,各色人等齊集一堂,算命先生、拉縴縴夫、船夫、搬運夫栩栩如生。畫面中還有一座氣勢壯觀的木質拱橋,橫跨汴河兩岸,一艘大船正等待通過。

最後一部分則聚集熱鬧的市區街道。房屋林立,店鋪排列整齊,街上行人熙熙攘攘,顯示出北宋時繁榮的經濟狀況。5米多長的畫卷,將大到原野、河流、城郭,小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招牌幌子上的文字,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並和諧地融為一體,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超藝術動力。

張擇端完成《清明上河圖》後,將其呈獻給酷愛書畫藝術的宋徽宗趙佶。宋徽宗看罷甚為讚賞,遂在畫上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並鈐上了雙龍小印,納入皇宮收藏。

那麼,《清明上河圖》中的「清明」二字到底是不是指清明節?如果是清明節,北宋時掃墓之風已經相當普遍。可是,整幅作品中800多個人物,為何竟無一人拿著憑弔亡者的物件?如果不是,為何又在題中,稱為「清明」?

有學者認為,畫面中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有上墳掃墓的可能,但也有學者對此反對,認為這些人似乎更像是「秋獵」而歸。因為從地上的落葉來看,萬物復甦的清明節似乎與「落葉」並不相配……

也有人認為《清明上河圖》雖不是描寫清明節,也應該是描繪春天的景色,但此觀點同樣有人質疑。比如,畫中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再如,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而這些無疑是御暑或擋雨的東西,畫面中既然未下雨,就肯定是遮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初春的氣候,人們顯然沒必要戴斗笠。與此同時,畫面中有一農家籬笆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幾個小孩竟然都未穿衣服而赤身追逐嬉戲……

總之,關於《清明上河圖》的爭論歷來不休,可能,這也是傳世名作留給眾人的鑒賞之樂。


清明上河圖是反映中國北宋時期民俗風情的著名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精品,一級國寶。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幅畫揭示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清明上河圖》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橋和橋頭大街的街面組成。粗粗一看,人頭攢動,雜亂無章;細細一瞧,這些人是不同行業的人,從事著各種活動。

汴河上來往船隻很多,可謂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清明上河圖》將汴河上繁忙、緊張的運輸場面,描繪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畫作的生活氣息。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43人,動物208頭(只)。

《清明上河圖》全圖可分為三個段落,展開圖,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外的景物。中段主要描繪的是上土橋及大汴河兩岸的繁忙景象。後段則描繪了汴京市區的街景。人物個個形神畢備,毫纖俱現,極富情趣。

張擇端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清明上河圖》豐富的內容,眾多的人物,規模的宏大,都是空前的。畫面疏密相間,有條不紊,從寧靜的郊區一直畫到熱鬧的城內街市,處處引人入勝。

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一些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 內容豐富,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係,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於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於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徵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緻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樑等建築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苟。車馬船隻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隻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

總之,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當時汴京的汴河上下紛擾繁雜、生活氣息濃重的北宋生活場景。從該圖的樹、草等植物來看確實是清明前後的風物,但是更重要的是描摹汴河兩岸的建築和民生、市井百態;也就是說重點是「上河圖」,而不是「清明」。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有一年的清明時節

我到河南洛陽旅遊,當時正值春回大地,郊外的一片片樹林開始發芽,景色同《清明上河圖》描繪的一模一樣。


  早幾年曾有幸讀到,王開儒先生寫的關於清明上河圖的著作,受益匪淺!先下結可能有點立不住腳,那我們從畫中尋找答案。先把畫分為三個部分來細讀。

  第一部分:在寒寂的原野里有一隊掃墓人歸來,他們的騎乘的公驢與發情母驢相遇,引起了一場騷亂。

  第二部分:全畫的中心點虹橋集市,整段佔全畫的2/5。突出的描寫了宋朝首都汴京最繁華的交通樞紐,首都城東南第一關虹橋,清明節國家公務員和企事業單位放假七天,大家都出郊外祭祖掃墓順帶踏青。正逢江淮、川浙綱船首批齊集汴 京虹橋開航。虹橋正處於祭掃踏青的人流旺季,很多船齊集的交匯處,橋上人馬車如潮湧,河中舟船如雲集,張大師著力刻畫橋上轎馬相撞,橋下船橫穿河心,也許因搶渡操作有些失當,造成斷纜崩桅的驚心動魄,把畫面推向高潮,令人過目不忘。

  第三部分即畫尾,此部分雖短,但主題鮮明,道出了千古之謎。過了虹橋。汴河拐出畫面,掛蘭幌招的劇場前,藝人正在坐轎去郊外演出茶座空蕩。兩輛三套牛篷車在奔向去郊外的必經之路虹橋,其後是一老者騎驢,跟著個小驢駒, 再其後是一人推一人馬車,一毛驢拉梢,罩有書法布的車,後邊是一位戴帽並有紗罩的騎騾的女藝人,跟挑擔的僕人。在巍峨的城樓前,汴河支流 的平橋上聚集了眾多觀景人。有駱駝隊正穿城樓洞。城樓內店鋪林立,酒坊、 飯店等裝飾一新,杏花枝、香火、紙馬、黃胖等祭掃用物到處都堆放著。一武官騎馬手持布包扇形祭物,帶家眷,攜數僕人,挑食盒走向城樓。十字街口擠滿形形色色人物。下街口被行政大樓前的人群和拉酒的驢車封住了,十字街之左邊,一似文官人員,騎著馬攜帶一些僕人並帶著遮陽傘、祭物正走向街口。這時這條街已被堵的有出無進的狀況了,趙太丞家藥鋪之左大門口有個人背大包紙馬,手提冥幣,在等人一起去上墳,又點分了主題清明節。而後是全畫唯一的垂柳以枝權封住畫面,卷終。讀到這裡似有突兀之感,可是這向上拐的街氣氛卻不同,「楊大 夫××」、「楊家應症××」、「劉家上色××」、「王家錦疋帛鋪」等店招牌廣告一家挨一家,幾乎集中了全畫的主要店招廣告。很明顯的顯示了「黃胖」、 「瓦盆」、「藥店」、「肉鋪」、「酒店」。街拐過彎又向上拐了(不是迂迴的),在接近畫的上邊緣,仍有清晰的店招和行人。引人注目的是,由上方闖進兩輛拉著空口袋的糧車,三套騾子一頭驢,呼嘯而來,直奔擁堵的街口,那駕車人不小心手動了什麼機關,車子失靈了,不聽使喚的騾子呼嘯向前,偏偏後邊又緊跟上來一輛 大車。而前面密麻人群卻絲毫不覺,只有迎面的一騎兩仆被嚇呆,旁邊有祖孫倆,且不知身後衝來之車,並且在聽說唱的人群外還站著個小孩,這些人將首當其衝,幾步之遙,交通事故看起來即將一觸即發。車後邊一女人擔心的著這一切,街那邊挑擔的已經嚇的站在那一動不動,此情此景讓觀者懸心。可以說張大師不但畫藝超高,而且還把該畫卷畫出動作作片來,他像個好萊塢的大導演一樣,把畫面導演的如此扣人心弦。

  1、空糧車由城內返回去虹橋碼頭裝糧。由城東南進城,必須溯由城東南角斜穿出的汴河才能進東水門,因此進城的大街必須上拐,而十字街之左已是次要街巷。2、直讀的手卷不能上拐,畫面只有結束,繁華的城內留給讀者無限的想像。3、這空糧車正混入出城祭掃的隊伍,提醒讀者,這裡是人們祭掃的開端,畫面在倒敘。正是該畫清明出城的點睛之筆,使觀者大夢初醒,逆向看時,豁然發現。畫尾從冷清寂靜依依垂柳里走出一騎馬文官,攜數仆帶著遮陽傘、祭物走向城樓去,前邊是一武官攜家眷、眾僕人已走近城樓,再前面的駱駝隊已進城樓洞,而城樓外也是緩慢出城的車馬,整段畫的是人們逆向出城去祭掃,而不是進城。頓時明白,清明節掃墓當然是在郊野,必須出城去合理,因為城內無墳,要是進城就是文不對題。縱觀全畫,卷首是一隊掃墓人歸來,朝向虹橋 。張大師的不朽匠心是截取了宋朝首都汴京東郊標誌性城樓式建築至虹橋附近,清明祭掃。以雙向倒敘的結構,即不要城內遠離主題的情節,只取城樓內人們置辦 香火、紙馬、黃胖等祭物結隊出城。而卷首是掃墓後人們歸來,又省去直接畫出主題的墳地祭燒、哭嚎、吃喝等不雅場面,恰恰在畫卷中部繁鬧的頂端——虹橋推向高潮。完美精鍊地表達了「清明上河」的主題。既妙用了中國手卷畫 自右向左展觀的格式,又尊從宋朝首都汴京的實際地理方位,又符合清明節的生活實際,且與《東京夢華錄)記述完全吻合。

  所以很肯定的認為《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


不是的。

1.清明節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2.在疏林薄霧中,掩映著幾家茅舍、草橋、流水、老樹和扁舟。兩個腳夫趕著五匹馱炭的毛驢,向城市走來。一片柳林,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雖是春寒料峭,卻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頂轎子,內坐一位婦人。轎頂裝飾著楊柳雜花,轎後跟隨著騎馬的、挑擔的,從京郊踏青掃墓歸來。環境和人物的描寫,點出了清明時節的特定時間和風俗,為全畫展開了序幕。 3. 對春景之說首先懷疑者是開封市教師孔憲易先生。他在1981年《美術》雜誌第二期上發表《清明上河圖的「清明」質疑》一文,列舉了八項理由,認定《清明上河圖》上所繪是秋景。 一、畫卷右首有馱負10簍木炭的驢子。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每年農曆十月,汴京始「進暖爐炭,幃前皆置酒作暖會」,若說清明節前後進暖爐炭,違背宋人生活習俗。孟元老和張擇端生活在同一時代,《東京夢華錄》是研究北宋汴梁風土民俗的重要資料,所述史事當是可信的。 二、畫面有一農家短籬內長滿了像茄子一類的作物,更為有趣的是幾名孩童赤身嬉戲追逐,這些都不可是清明時節的事物。 三、畫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風狀,有遮陽狀,常識告訴人們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極少見。 四、草帽、竹笠在畫面上多處出現。「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東西,圖中既不下雨,這肯定是御陽用的,根據當時汴梁的氣候,清明節似無此必要,這是值得我們懷疑的。」 五、畫面上酒肆多處,酒旗上寫著「新酒」二字,而《東京夢華錄》雲:「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醉仙錦,市人爭飲(見該書「中秋」條)。」宋代新谷下來要釀醪酒喜慶豐收,不然無新酒可言。 六、畫面上有一處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這樣的小茶水攤。「如果『口暑飲子』中的『暑』字不錯的話,這足以說明它的季節。」 七、河岸及橋上有好幾處小販的貨桌上都擺著切開的西瓜。宋時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還寒,不可能有西瓜一類鮮果。 八、畫面乘轎、騎馬者帶著僕從的行列,土墳後面向城市一段。細細分析,這些人雖然有上墳掃墓的可能,倒不如說它是秋獵而歸更恰當些,因為,上墳四季皆有可能,就插花而言,春秋二季都能解釋得通。今從畫面種種現象來看,說是秋季倒符合實際些。


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但是大多數的說法是說此圖描繪的是清明盛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