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筱慢乳腺癌、白血病患者。本文轉載自公衆號“北京新陽光慈善基金會”

圖片系筱慢好友千木爲鼓勵患病的筱慢而作的漫畫

我是筱慢,今年27歲。

21歲以前,我一直都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學生。

17歲空降新加坡,一臉懵逼地頂上了留學生的稱號。在大學裏各種放飛自我,不學無術。作爲一名統計生,一到算錢就腦袋抽筋,反應遲鈍。數字對於我就像楔形文字一樣難懂。曾經酷愛街舞,一直堅持寫作,和朋友沒心沒肺地吃吃喝喝打打鬧鬧,充滿蜜汁自信,感覺世界上所有的大門都會無條件爲我敞開。

直到21歲,我得到了另一個身份:乳腺癌患者。

於是這個身份一帶就是6年。期間感受,五味雜陳,一言難盡。

到了2018年。我再一次獲得了新身份:白血病患者。

我的故事,真的不簡單。

2012年7月,第一次治療

當年我在新加坡讀大二剛結束,正在假期期間。一天晚上無意間摸到自己右乳皮膚內有個腫塊,還不算小。可能是因爲我媽在我高中的時候也得過乳腺原位癌,所以我對自己的身體還是很敏感的,立馬就警覺起來。正好當時是假期,回家我就和爸媽去做了檢查。

我們小城市的醫生還算是負責,看了B超結果以後覺得情況不太好,但看我年輕,在小城市只有全切這一條路,所以秉着對我負責的態度,推薦我到北京腫瘤醫院找王天峯大夫,然後進一步確診。

當天下午,我們一家就收拾了幾件衣服,訂好了機票飛往北京。在北京一待就是九個月。

治療的過程都是大同小異,保乳手術、淋巴清掃、化療八個療程、放療30天。一套走下來,也沒遭多少罪。

在北京治病的日子是很安逸的,每天和我媽買菜做飯,到公園鍛鍊走路,回到家看看書看看劇,順帶我還考了一個金融分析師的一級證書。

2014年7月,復發

2013年5月,我完成所有第一次乳腺癌的治療流程,回校讀大三。未曾預料到,竟經歷了一段比治療時更充滿掙扎和成長的時光。

疾病本身並不可怕,讓人介懷的反而是病癒之後要面臨的變化。

應對變化,這一點的確是我在治療過程中並未準備好的。當時天真地以爲,所有人跟我說的「治好以後就跟個正常人一樣」、「完全可以迴歸以前正常的生活」如此鼓勵的話就是事實,以至於滿心期盼回校之後馬上回歸普通年輕人那種揮灑青春式的生活狀態。卻不曉得,真正的迴歸過去,早已經不再現實

和朋友們闊別一年多後再次迴歸,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所有人都在快速地改變和成長,只有我還停留在原地。朋友們的表現時時刻刻提醒着我,他們已經準備好了迎接實習、工作、完善自己和走入社會,可當時的我還頂着一頭剛長出的小平頭,因爲激素而長胖的“激素臉”也還沒消腫,心裏因爲一年的缺課而對所有實習項目都缺乏信心。校園裏大家朝氣蓬勃、充滿幹勁的氛圍像一隻手推着我、拉着我,叫我趕快跟上步伐,可我卻覺得我無論怎麼做,都和他們相形見絀。

我不想掉隊,依舊努力地朝着大部分統計學學生的目標奮鬥:金融機構、銀行、諮詢公司等等,我在努力地迴歸以前的生活,但時時感到力不從心。

每天都要按時吃藥,每個月都要去醫院打針,每三個月要去見一次化療醫生,每半年要去見外科醫生,每年要做的抽血、B超、CT、MRI數也數不清……這些日子都需要我好好記住,好好規劃,連外出旅遊、面試、聚會通通都要爲了這些“重要的日子“讓道,當我爲熬夜感到內疚,當我不再去夜店KTV通宵,當我在每次複查前感到剋制不住的緊張,當我在尋找實習和學業中面臨壓力的同時,需要再應對一層”壓力太大是不是對身體不好?”的焦慮時,我才發現,無論我再怎麼努力迴歸,生活都不再和“普通年輕人”一樣了。

但我生性樂觀,這些情緒我也能慢慢消化,也找到了兩份不錯的實習,生活似乎正在慢慢迴歸正常。

圖片系筱慢好友千木爲鼓勵患病的筱慢而作的漫畫

直到2014年6月份的複查。

新加坡的醫療設備一直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所以當B超和鉬靶顯示我原來的傷口附近又出現了兩個很小的腫塊時,已經八九不離十了。後來做了個活檢,就確診復發了。

面對復發的心情,和第一次患病就有很大不同了。我之前不是沒有想到過復發,我只是覺得,纔回歸普通人的生活不到兩年,我又要變得與衆不同了,爲什麼沒有給我多一點點的時間?

還記得我和我閨蜜在醫院裏拿到檢查報告單,我抱着她嚎啕大哭,說的最多的就是“要幫我照顧好我爸媽!”

我第一次想到死亡。

但我實在感恩命運的饋贈。在確診的當天我打電話給北京的王大夫,他告訴我,馬上回來,立馬住院,都給你安排好了。隔了兩天,我和父母就飛到了北京,住進了醫院。王大夫來看我,還掉了眼淚,說最喜歡的病人怎麼又出狀況了。我當時心情已經又恢復了,看他心疼的樣兒,倒還開始安慰起他來了。

其實那一次的復發發現得非常早,小腫塊都只有幾毫米,在做活檢的時候病竈就已經穿沒了。但爲了以後省事,我還是堅持做雙乳全切再造。我覺得那個時候,我開始摒棄掉一些世俗的觀念,開始真正接納自己癌症病人的身份。

做了全切,也不用做化療,只是再造的注水過程還需要三個月。所以我和老媽又在北京悠悠閒閒地待了四個月,把北京逛了個遍,還去山東旅遊了半個月,爬了個泰山。

這次的復發,可以說完全改變了我從前的價值觀。我真切感受到了命運的強大,和人類在其面前的無能爲力。我開始看哲學、心理、宗教、靈脩等等書籍,來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以後要走的路。

等到2015年回到學校讀書,我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往金融領域發展的想法,因爲那只是人云亦云地跟風之舉,我的能力和願望其實都不在那個方面。我熱愛文字,所以我下定決心,要在新加坡當一名中文老師,即使這是收入最低的一個行業。

做出這個決定一點也不困難,因爲經歷過生死,才懂得什麼纔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圖片系筱慢好友千木爲鼓勵患病的筱慢而作的漫畫

2018年5月,白血病

命運就是愛我,沒辦法。在乳腺癌的威脅逐漸散去的時候,我又得到了白血病人的身份。

但我就是一條打不死的大錦鯉,又一次在最及時的時候得到了最好的醫生的救治,現在剛移植完,狀況一切良好。

命運的反覆碾壓,其實是一次次的饋贈,我對此一直心懷感恩。每一次的險境,都有着周圍無形的愛與溫暖幫我化解,助我跨入新的生命的征程。

三次生病,我這個老病號積累了不少經驗,在這裏給正在治療中的病友們一些建議。

01

要把治病當成一種生活

很多病友生病之後,覺得心理落差特別大,以前的日子多豐富多彩啊,現在天天醫院家裏兩邊跑,還得忍受病痛的折磨,和無時無刻對於檢查結果的焦慮,心裏難免非常急躁,想要趕緊把病治好,趕緊迴歸正常的生活。特別對於來北京就醫的外地病友,北京不是自己的家,自然各種不適應,各種想家,就更想要快點結束治病的過程。

但這樣的焦躁是很不利於身體康復的。不妨把治病當成在另一個地方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我和家人都有着隨遇而安的心態。在第一次在北京治療的時候,我休學了一年,心裏倒是暗爽,可以暫時逃離繁忙的學習,悠閒地享受一段時間;我媽心裏也有點開心,因爲我常年在新加坡不能回家,這會兒9個月可以膩在一起;我爸一直沒心沒肺,一旦到北京就趁這個機會走這走那旅旅遊。

如果把“治病”當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功利目的,那這個過程就會變得無比痛苦,如果出現自己不能接受的結果,情緒很容易崩潰。

治病不代表生活的終止,而是另一種與衆不同的生活的開始,把注意力從治病移到如何把生活過得更好,就能找到另一種樂趣。

02

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

我很理解有的病友在生病之後情緒變得非常不穩定,脾氣暴躁,認爲自己不再對社會有用,甚至還要依賴家人的照顧,拖累家庭,對自己又自責又懊惱。這樣的情緒很難控制,就會發泄在與家人的相處中,口不擇言地和家人爭吵,讓原本就承受着不幸的家庭更加煩憂。

在治病的過程中,病人的精神穩定是一顆定心丸,讓家人能心無旁騖地照顧好病人的身體,而不會因爲病人的情緒波動而擔憂。所以作爲病人,必須在治病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安定自己的身心。

我在第一次治療的時候還想着能迴歸到正常人的生活,所以一直在爲自己未來的發展考慮。我那時的精神寄託就是利用這個時間段完成金融分析師的學習,好讓自己不要落下太多。在第二次復發的幾個月中,我的精神寄託轉變成探索人生的意義,所以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輸入了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到了第三次白血病的治療,我打定主意把我的經歷寫下來,把愛與溫暖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成了我現在的精神寄託。

而家人們也一樣,在照顧病人的基礎上,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愛好或者精神寄託。我媽在照顧我的時候就經常繡十字繡,看書,我們一起買菜做飯鍛鍊旅行。

精神生活一旦豐富起來,現實的困境都不是問題了。

03

直面死亡焦慮

這個是最難的部分,需要很長的時間去面對和接受。

癌症病人忍受着身體的折磨,更難受的,是承受着對於未來不確定性的恐懼。中國人一直對死亡忌諱莫深,說出口的都是吉利話,死亡焦慮都習慣留在心裏。

我在第一次治療的時候也從未想到過死亡,是復發把我拉到了風口浪尖,讓我被迫面對生命無常的無奈。在2014年一次複查結果顯示我腹部有少量積水的時候,新加坡醫生說要我們去排除腹腔復發的可能(事實證明,是這位醫生太沒有經驗了……),嚇得我媽不行。那一次,我第一次和她聊到死亡。過程當然充滿了淚水和難過,哭泣和擁抱。但那是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要面臨的可能性,即使迴避,它也會藏在每個人的心底裏,像一隻潛藏的碩鼠,啃食着樂觀陽光明媚,散發着恐懼害怕絕望。

在家人間刻意迴避這個話題,相當於是每個人都在單獨承受着這種焦慮和絕望,外表上還要表現得若無其事,絲毫不在意。這樣情緒的壓抑長期下來,會導致內心更加陰鬱消沉,而且會有不被家人理解的苦悶。

可以試着,和家人坦誠你的恐懼,把你內心的焦慮與他們分享,談談你對死亡的理解,說說你對生活的期待,鼓勵他們分享他們的感受,大家一起來承擔這份沉重的命運,命運就變得沒那麼難抗

但這需要病人本身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支撐,所以修煉自己的身心,比什麼都重要。

作爲一個專職病人,這六年的三次患病,現在回想起來,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第一次生病的時候看着眼前還沒有擁有、得到的東西,心有不甘。

第二次生病的時候學會了看向自己的內心,從自己的內心尋找力量。

到了這一次,第三次,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感受到了來自家人朋友的無條件支持,感受到自己已經擁有的太多的溫暖與愛。我開始決心要把自己的故事傳遞給更多的人,給更多人傳遞力量,用自己的經歷給這個世界創造出一點點價值。

沒有這三次命運的轉折,我又怎麼能收穫生命的富足。

我是筱慢

(公衆號:筱慢的遊樂場)

我還跋涉在命運爲我鋪設的大路上,

帶着溫暖與愛,傳遞着溫暖與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