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慕東《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5年05月19日 第07 版)

小滿之日苦菜秀小滿是個物候類節氣。二十四節氣大都可以顧名思義,但是小滿卻有些令人費解。事實上,小滿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子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比如農諺有言:「小滿不滿,麥有一險。」另外,小滿亦可指水田的水已盈滿。這主要體現在南方地區的農諺里,比如「小滿不滿,干斷田坎」,比如「小滿不滿,芒種不管」。用「滿」來形容水的盈缺,指出小滿時田裡如果蓄不滿水,就可能造成田坎乾裂,甚至芒種時無法栽插水稻。小滿前後,大多數地方平均氣溫高於22攝氏度,農業生產的夏收、夏種、夏管的工作從此時展開,農事活動進入繁忙的季節。因此,小滿是收穫的前奏,也是炎熱夏季的開始,更是青黃不接的時節。相關民俗都與之相關。動三車:祝水源涌旺過去,以水車車水進行灌溉為農村大事。諺云:「小滿動三車。」這裡的三車指的是水車、油車和絲車。此時,農田裡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不能斷水,農民忙著踏水車翻水。古人相信萬物有靈,水車也有靈。這時的民俗主要是祭車神。傳說車神為一條白龍,小滿時節,農家在車水前於水車的車基上放置魚肉、香燭等祭拜之。特殊之處為祭品中有水一杯,祭時潑入田中,有祝水源涌旺之意,表明了農民對水利灌溉的重視。另外,在浙江海寧,小滿時節,農戶以村圩為單位要舉行「搶水」儀式。這個儀式,多由年長執事者約集各戶,確定日期,安排準備,至是日黎明即群行出動,燃起火把。待執事者以鼓鑼為號,群起以擊器相和,踏上水車,數十輛一齊踏動,把河水引灌入田,至河浜水光方止。那麼,為什麼還要動油車和絲車呢?小滿也是油菜籽成熟的時節,人們將油菜籽收割回來,送至油坊,啟動油車榨油,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是為動油車。至於動絲車,是指小滿前後,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家忙著搖動絲車繅絲。祭蠶神:願天佑養蠶據清代蘇州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古時,小滿節氣時新絲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絲商無不滿懷期望,等待著收穫的日子快快到來。我國農耕文化以「男耕女織」為典型。女織的原料北方以棉花為主,南方以蠶絲為主。蠶絲需靠養蠶結繭抽絲而得,所以我國南方農村養蠶極為興盛,尤其是江浙一帶。蠶很嬌貴,很難養活。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熟、干、濕等均影響蠶的生長。由於蠶難養,古代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天物的寬恕和養蠶有個好的收成,因此人們在農曆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祭祀蠶神。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都是寶,是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和感激。於是這個節日便洋溢著濃郁的絲綢民俗風情。另外,在祈蠶節期間有涼炒麵的習俗,將四月麥磨成粉,炒熟,待冷卻後和糖拌而食之,稱涼炒麵。其味香、甜,其面韌、軟。此外民間各地還有斗蠶、畫蠶等民俗活動。吃苦菜:救青黃不接小滿時節,麥類、穀物等農作物子粒開始飽滿,但尚未成熟,恰是青黃不接的時候。而田間地頭的野菜正蓬勃生長,採食野菜來度過饑荒,自是順理成章之事。春風吹,苦菜長,荒灘野地是糧倉。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所謂「小滿之日苦菜秀。」《詩經·唐風·采苓》有言:「采苦采苦,首陽之下。」據說當年王寶釧為了活命曾在寒窯吃了18年苦菜。舊社會農民每年春天青黃不接之時,要靠苦苦菜充饑。苦苦菜被譽為「紅軍菜」「長征菜」。「苦苦菜,帶苦嘗,雖逆口,勝空腸。」當年紅軍長征途中,曾以苦苦菜充饑,渡過了一個個難關。江西蘇區有歌謠唱:「苦苦菜,花兒黃,又當野菜又當糧,紅軍吃了上戰場,英勇殺敵打勝仗。」苦苦菜遍布全國,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陝西人叫它「苦麻菜」,李時珍稱它為「天香草」。中國著名烹飪學者聶鳳喬先生,1958年在寧夏發現了開黃花的苦苦菜,名曰「甜苦菜」,其葉片大,莖稈脆,苦中帶甜。苦苦菜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本草綱目》載:「(苦苦菜)久服,安心益氣,輕身、耐老。」醫學上多用苦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苦菜腌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以前吃苦菜是為了充饑,如今小滿時節吃苦菜,卻是為了嘗個新鮮,清除體內油膩。烹飪方法有清炒、涼拌、炒肉、腌制、做湯、做餡種種。有童謠云:「甜苦菜、麻苦菜,孫子鏟來爺爺賣,賣給城裡的老奶奶。老奶奶,笑獃獃,說它好吃是好菜。」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