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盂鼎

  清朝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陕西郿县礼村(今属陕西眉县常兴镇李家村)出土了一尊青铜鼎。根据鼎身镌刻的铭文,藏家称其为大盂鼎。

  大盂鼎,西周时期一种青铜礼器。

  大盂鼎内壁有十九行铭文,以二百九十一个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998年)九月,周康王讲述了周文王、周武王的功德和治国经验,劝诫姬盂效法其祖先,以商人嗜酒误国为前车之鉴,恪尽职守,忠于王室,尽心辅佐天子,同时赏赐给他命服、车马以及奴隶一千七百二十六人等。

  大盂鼎铭文拓片(局部)

  姬盂在铭文中说明,铸造此鼎以祭祀祖父南公。

  大鼎铭文反映了西周时期真实的社会状况,是史家研究西周分封制,天子和大夫君臣关系的重要史料。

  大盂鼎出土之后,即被贩卖到了古董市场,不久被陕西岐山富豪宋金鉴买下私藏。

  因为大盂鼎外形巨大,引人瞩目。

  不久,宋金鉴藏鼎的消息传到了岐山县令周庚盛的耳朵里,周庚盛倚仗权势,从宋金鉴手中夺爱,将大鼎占为己有。

  大盂鼎全形拓

  而这个周庚盛不是爱宝,只是贪财,很快将大鼎转手卖给了北京城一个古董商。

  道光三十年(1850年),宋金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侍郎,他找到京城那个古董商,以三千两白银价格又买回了心爱之物——大盂鼎。

  宋金鉴去世之后,其后人以七百两低价,将大盂鼎卖给了袁世凯叔父袁保恒。

  当时,袁保恒为陕甘总督左宗棠帐下幕僚,他得知左宗棠喜欢把玩古董,于是拱手献给了顶头上司。

  左宗棠

  咸丰九年(1859年),左宗棠遭到永州总兵樊燮诬告,差点被治罪,幸亏皇帝身边侍读学士潘祖荫出手相救。

  左宗棠为了感谢潘祖荫,把大盂鼎又转赠给他。

  潘祖荫是当时京城著名金石收藏大家,对大盂鼎爱不释手,此后一直珍藏在府中。

  潘祖荫病逝后,弟弟潘祖年将大盂鼎和其他珍稀文物运回了苏州老家。

  光绪末年,两江总督端方,多次想占有大盂鼎,潘家人都严词拒绝了。

  民国初年,有个美国人专程找到潘家人,提出以数百两黄金高价收购大盂鼎,潘家人再次拒绝。

  潘祖荫画像

  1937年,日军占领苏州,潘祖荫侄孙潘承厚、潘景郑等人决定将大盂鼎等文物藏入地下。

  潘家人选择了一间常年闲置不用、布满灰尘的空房,埋下珍宝后,重新伪装,恢复了原貌。

  随后,潘家人全部逃至上海避难,临走时叮嘱看门人和两个佣人严守藏宝秘密。

  日军搜刮苏州城,潘家老宅成了重点。

  日军四处搜查,并挖地三尺,却一无所获。

  可是,潘府看门人监守自盗,盗掘潘家老宅的地下宝藏,卖给古董商洪某。由于大盂鼎太大太重,搬不动,大鼎再一次躲过劫难。

  新中国建立后,潘家后人集体决议,将大盂鼎献给华东文化部,后转至上海博物馆珍藏。

  北京历史博物馆(即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成立之后,上海博物馆将大盂鼎等百余件文物运至北京收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