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粉紅豬裏,是人們對團圓的更深希冀。

  《啥是佩奇》刷屏了,不管這部電影真實質量如何,可以斷言,這將是近幾年最成功的電影營銷之一。

  獨自生活在鄉村的爺爺,用着翻蓋手機,在聽到城裏孫子想要“佩奇”後,這位老人開始在自己的世界尋找答案:

  啥是佩奇?

  在鄉村時尚老人的手機裏,佩奇是個網紅臉的女主播;

  在鄉村顛簸的道路上,佩奇是個開手扶拖拉機的司機;

  在一羣“喫的鹽比你喫的米都多”的老人酒桌上,佩奇是隻有去城裏打工的老三媳婦才能知道的神祕答案。

  不可否認,這部片子裏誇大了城鄉和代際的差距。東部的農村,十年前家裏就能通網。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更是讓鄉村無縫鏈接到和城市一樣的信息空間裏,各種年齡層和階層的人羣,在虛擬空間上相遇。

  但是,差異仍然存在,代溝和信息鴻溝一樣橫亙在城鄉和代際之間。

  北上廣深的年輕人活在吸貓、喫播、街舞、電音裏,爸媽活在微信養生和相親節目裏,老家親戚活在土味視頻裏。

  同樣在互聯網,同樣用着智能手機,但00後是網絡原住民,50後則是網絡“留守老人”。

  比起距離,更讓大家彼此產生阻隔的,是視野的不同、是興趣的鴻溝、是對世界的不同體驗。

  年輕人走四方,上一輩的人以家爲圓心並未邁出很遠。

  我在北京的老親戚,孫女假期目的地是香港日本,業餘愛好是滑雪;老兩口已經算是在大都市了,可提起孫輩的生活,也是一樣充滿陌生和難以理解。

  每次去看他們,走進郵電系統家屬院,坐上有電梯員替你按樓層、顫巍巍的電梯,進入那套福利房,都有種時間凝固的感覺。

  我們常說沒有共同語言,其實,沒有共同經歷,何來共同語言?

  於是,每年的春節團圓,之所以會每每引發吐槽,是因爲只有這個節日,把城鄉、代際差異巨大的人羣聚在一起。

  所謂過年沒有話聊,只能對着結婚、生子、工作這三大話題尬聊到底、正面死磕,不過是因爲,我們都不願也很難走進對方的世界。

  這也正是這部短片打動人之處,生活在鄉村的爺爺,不知道小豬佩奇,不知道社會人的梗,用着落後的翻蓋手機,距離兒子和孫子的世界十萬八千里。

  但儘管隔着山村和城市,隔着兩代人的漫長時光,他仍然試圖瞭解、弄懂孩子的那個世界。

  哪怕看起來那麼笨拙。

  它準確擊中了每個人心中那一抹鄉愁,與此同時,也帶出了在外年輕人不輕易示人的一份愧疚感。

  我和父母之間,是不是也漸行漸遠了?在我一門心思奔跑的時候,他們是不是被遠遠地落在後面?

  同時,它又激發起每個年輕人潛意識裏的那一點渴望:

  多希望爸媽在催生催婚之餘,也願意瞭解我的工作、我的理想;多想讓他們習慣性指導我、關心我的健康之外,也願意敞開心胸,也有興趣去看看我在想什麼,看什麼,追求什麼。

  這隻粉紅豬,真的很社會。

  它幾乎體現了我們這個時代最核心的兩種差異:城鄉、世代;更集中了我們這代人親子關係中最大的痛點:

  從來不缺少愛,但太缺少了解。

  而短片裏那隻鋼鐵小豬佩奇,則是一種象徵:團圓、理解、愛。

  它像是幾代人的共同地帶:長輩試圖瞭解的晚輩的生活,年輕人想要分享新世界給他們看。

  我們都願意多走一步,去看看彼此的世界。

  在影片最後,全家坐在電影院裏,看着閤家歡的動畫片。爺爺在笑,孩子在笑,全家都在笑……

  這幾乎是每個家庭最美好的狀態了——

  沒有居高臨下的指導,沒有不耐煩的遷就,沒有自說自話,沒有一股腦給予的愛和負擔。

  只有全家人都能開開心心享受的時光。

  在這一刻,我們彼此融入了對方的世界,我們在一起。

  說真的,這纔是團圓的意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