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豬

  佩

  奇

  剛剛進入2019年不久,一隻粉紅色的小豬便火了起來,當人們被一部名爲《啥是佩奇》的短片感染時,是否意識到,片中場景其實是城鄉二元結構下巨大經濟文化落差的真實寫照。

  這隻粉紅色的小豬引發了社會對於“鄉村空心化”的進一步關注。在分析“鄉村空心化”這一問題時,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任遠曾指出,在城鄉發展的總體進程中,糧食產量和農業產值、農村居民家庭和人均收入和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的預期壽命等指標都是進步的。鄉村的發展能力不足、生產力水平低下、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劣,不能維持和支持人口的生活,是推動人口導出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勢在必行。

  鄉村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內涵和經濟支撐,因地制宜打造優質產業,因勢利導構建商業體系,或許一個蘋果就能讓人悟出其中的深意。

  “在家門口就能買到產地直供的棲霞蘋果,質量有保障,價格又實惠。”家住首鋼集團家屬院的王大爺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從銷售人員手裏接過一箱沉甸甸的蘋果。1月25日,由棲霞市政府聯合新農創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農創”)、北京首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首華物業”)舉辦的“就在樓下.棲霞蘋果進社區”活動走進北京市100個社區,採取產地直供的方式,推動優質蘋果從棲霞果農的地頭進入北京居民的家中。

  “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棲霞現代農業產業園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魯明義表示,棲霞市是我國蘋果的主產區,蘋果產業年總收入達到120億元,蘋果產業增加值約佔全市GDP的35%,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來自果業。在一連串數字背後,當地的蘋果產業也面臨着發展制約。比如,農村人口中30%超過60歲、部分村級財力相對薄弱。

  從2016年底開始,棲霞市在實施蘋果全產業鏈提升計劃的基礎上,推動蘋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2017年,棲霞市成立了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將6個鎮街39個村的1.13萬畝蘋果園納入其中產業化經營,打造 ‘生產+加工+科技+營銷’產業鏈。按照規劃,到2020年園區蘋果標準化種植面積將從1.2萬畝增加到10萬畝,蘋果總產量由40.7萬噸增加到50萬噸。

  電商的成功之處在於通過縮短產銷兩端的距離來改變人們的消費習慣,棲霞市則希望在網絡營銷的基礎上,通過產地直供進一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短短3天時間,首批進社區的10000箱棲霞蘋果售罄,這說明這種銷售方式充分得到市場認可。” 魯明義表示,這次棲霞蘋果進社區活動僅僅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棲霞市依託控股的山東果都現代農業集團,將與新農創建立長期戰略合作關係,進一步推動棲霞農產品在京直銷。據介紹,新農創是一家專業致力於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投資運營平臺,旗下擁有鄉村振興智庫講習、規劃設計、金融創新、聯合體投資四大中心。新農創方面表示,“優質農產品加上專業完備的服務平臺,能有效對接供需兩端,對於生產者、供應者、消費者而言,這是‘三贏’。”

  《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資體制,充分激發社會投資的動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從多地的實踐也能看到,將社會資本導入鄉村振興早已從文本落實到實踐,一大批具備資金優勢、規模優勢、產業優勢的企業正投身廣袤鄉村。比如,萬科在江蘇興化與政府共同打造美麗鄉村,在修復村莊肌理的同時,依託當地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水產品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特色農產品;碧桂園在廣東英德推進苗木、紅茶、黑米種植等幫扶項目,在全國11縣已落地近1600畝苗木基地,同時發揮集團全產業鏈優勢,充分利用現代農業、機器人產業、新零售、SSGF高質量建造體系等全產業鏈進入貧困地區,促進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

  ·

  從地方政府層面來看,江蘇省近日在全國率先出臺《關於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更快更好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提出在堅持“共享共榮、互利互惠”基礎上,社會資本要重點投向美麗宜居鄉村、鄉村加工業、鄉村旅遊業、鄉村生活服務業、農業生產服務業、優質高效農業、綠色循環產業、科技裝備業等8大產業。

  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黃季焜認爲,制度、政策、投資是促進農村內部轉型的重要驅動力。農業轉型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高級農業佔比,另一個是非農就業佔比。通常來說,這兩個指標增長越快,農民增收越快,由此可見,加速農村經濟的轉型,才能加快鄉村振興進程。

  從小豬佩奇引發的社會關注,到一顆蘋果帶動村民致富的思考,鄉村振興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也將繼續考驗着每個建設者的智慧和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