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友蘭哲學具有典範意義 2017-05-23 10:3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7-05-23 10:38:3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作者:責任編輯:李澍

  作者:上海師範大學哲學系 樊志輝、 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 曹穎

  馮友蘭的哲學及其個人的生命經歷,使其成為中國現代哲學無法迴避的標杆。我們今天談論馮友蘭其人及其哲學,必須直面這個問題:馮友蘭哲學對中國現代哲學意味著什麼?

  可超過而不可繞過的典範意義

  無論我們對馮友蘭的哲學持有何種褒獎或貶抑的態度,都必須承認馮友蘭哲學對我們時代的哲學思考和哲學書寫所具有的可超過但不可繞過的典範意義。第一,「中國哲學史」書寫的典範,即以某種有似於西方哲學的問題意識為架構來梳釋中國思想傳統,進而使中國思想傳統進入到哲學的論域與歷史意識之中。馮友蘭的哲學史書寫,無論後人如何評價,都不影響其作為中國現代哲學的歷史定位。只有真正將馮氏哲學的「中國哲學史」書寫看作中國現代哲學的一種系譜學敘事,而不是僅僅視為所謂的「中國」的「哲學」的「歷史」,馮友蘭的哲學史才會具有真正的意義。因為在中國現代思想圖譜中,「中國」、「哲學」、「歷史」這些概念都不是一個自明的事實,而是一種歷史的建構。用「以西解中」來責難馮友蘭,並沒有真實把握馮友蘭哲學史書寫的真實意義。所謂的「以中解中」除了表達哲學史建構的主體性訴求之外,毫無意義。「哲學史」並不僅僅是所謂哲學的歷史,而是某種哲學視域下的哲學的歷史建構。

  第二,哲學創造的典範。馮友蘭是中國現代為數不多有自己哲學體系的哲學家,馮友蘭哲學創造的典範意義有這幾個方面:一是真實的哲學創造必須面對所屬時代的真實哲學問題。哲學應當是思想中的時代,並成為表達時代的思想,應當以自己的方式回應時代的問題,馮友蘭曾經把它概括為「古今中西」問題,甚至可以把中西的問題還原到古今的問題上來把握,也即是所謂的現代性視域下的中西古今問題。二是哲學創造必須立足於多元的思想傳統。馮友蘭的哲學是一個基於分析的綜合創新,回應多元思想傳統的問題。在馮友蘭的哲學建構中體現為對維也納學派、新實在論、朱熹思想、唯物史觀、中國的儒、道傳統的創造性綜合。三是哲學創造必須有一套自成體系的話語系統和論證邏輯。這套系統和邏輯應當具有兩個向度:基於問題意識的橫攝架構和基於歷史意識的縱貫譜系。所謂的「六書」與「三史」,即此之謂也。「六書」與「三史」是一體,「六書」是橫貫的架構,「三史」是縱貫的譜系。第一史與六書是完全一體,而後二史則是馮友蘭哲學觀念變化與反覆後的哲學史書寫。

  第三,哲學教育的典範意義。馮友蘭先後執教於河南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西南聯大的哲學系。對民國以來中國的哲學教育不惟有開拓之功,亦具有典範意義。馮友蘭執教清華哲學時所一再強調的「學術獨立」和晚年所深刻領悟的「修辭立誠」對中國的哲學教育乃至整個人文學術都具有重要的典範意義。馮友蘭一生的得與失,亦全在於此。

  馮友蘭哲學可以「接著講」

  一個哲學體系是否具有歷史的影響力,不僅要看哲學家在世時的影響力,還要看這個哲學架構是否可以為此後的哲學創造提供精神智慧和思想資源。具體地說,即是否有人對某一思想體系「照著講」或「接著講」成為一個哲學體系生命力的體現。如果說「照著講」表現為信仰的言說或主義的敘事的話,那麼「接著講」就成為立足於傳統的哲學創造。馮友蘭的哲學顯然不是一種信仰的表白或主義的言說,不存在「照著講」的問題。那麼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是否存在著「接著講」的問題。有人對此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今天中國哲學界大多從思想史的視角研究馮友蘭,似乎也在印證這一點。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中國當代哲學的建構真的不可以接續馮友蘭的思想路徑嗎?對此,筆者認為馮友蘭哲學所反覆申張的三點:1.理在氣先、道在勢上;2.極高明而道中庸;3.分析的方法,依然可以成為今天哲學思考和哲學建構的重要精神資源。前者是存在論上的存在領悟,後者是功夫論上的實踐智慧。而分析的方法則是力圖將領悟與智慧加以具體展現與書寫的有效手段。如何將屬於當今時代的存在論上的存在領悟和工夫論上的實踐智慧結合到一起並實現其現代漢語的書寫,也依然是當今時代哲學思考必須關注的問題。

  問題的關鍵在於立足於我們的時代及其問題,對馮友蘭哲學「接著講」或立足於哲學領悟「自己講」。

[責任編輯:李澍]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