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天晨

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中,米芾和黃庭堅的行書風格是最明顯的。行書是實用性字體,比楷書靈活,又比草書易認,故而擅寫行書的人一定非常多,而在這裡還能寫出自己獨特風格的,則是少之又少。米芾行書結體緊密而筆法多變,而黃庭堅則筆畫放逸,形成一種獨特的書法風景。

米芾豪放不羈,而黃庭堅則是瀟灑暢快,他的行書給人以通達之感,力量沒有執著的固守在體內,而是將其暢快的放出。故而看黃庭堅的行書,每每給人以舒朗大氣暢快之感。

這種感覺,和武術中的通背拳何其相似。通背拳又稱「通臂拳」,是中國古老的,影響很大的北方拳種,他是取通臂猿猴作為象形,以「兩臂相通」的通臂勁而著稱。

黃庭堅的暢快,是伴著用筆的松的,他的線條輻射而深遠,又並非枯枝硬結,如同通背拳的甩手,產生自然而然的弧線。明代馮班在他的《鈍吟雜錄》講述黃庭堅的用筆:「筆從畫中起,回筆至左頓腕,實畫至右住處,卻又跳轉,正如陣雲之遇風,往而卻回也。

他形容黃庭堅的用筆如同陣雲遇到風,說明馮班體會到了黃庭堅筆法的自然松活之處,這更如通背拳要求臂由松肩發出,通過裹肘,以成通臂之勢。通背拳首要練肩,讓肩膀鬆軟如無骨,功力深厚者,其肩窩可以放一雞蛋。

而黃庭堅筆畫放長而深遠,人稱「輻射體」。懂得這種用筆,需要有宏觀的視野格局,有靈動的筆意,有整體畫面的佈置。進而筆畫縱橫有象,瀟灑淋漓。

黃庭堅的勁沒有米芾那麼急促頓挫,而是更加舒展,是長勁,而非短打,筆勢始終在圍繞一個「通」字。而通背拳,也是「通」字為先。

通背拳名家鍾國麟示範通背拳

五行通背拳大師修劍癡,在他的拳譜中說到通背之道:

通背者何也?通即通達之意、貫通之法;背乃人之脊背,動作之則。本由背,背通肩,肩通肘,肘通腕,腕通手掌,手通指;肩背向下通腰,腰通胯,胯通膝,膝通足,足通步,步通身,身通手,身通於眼,眼通心,心通神,神通意,意通膽,膽通氣,氣通血,血通筋,筋通力。力由背發,根在於足,始由足,貫於背,由背貫於指掌全體,內外貫通一氣,法則放長擊遠,此之謂通背。

看到這一大段的表述,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通背拳對全身整體的協調性有多麼高的要求。通達即打破所有的障礙,把所有身體上的障礙關卡都疏通,讓勁力可以暢遊無阻,所呈現的拳法,則是如鞭子一般有力而靈活。

同樣,這段話除了生理上的貫通表述,還有心理上的,武術是一種身心修鍊,只有身沒有心,是莽撞的,只有心沒有身,則只是思考和概念。通就如同是高速樞紐,要讓四面八法之力在我這裡溶解消化,再順勢出力。

貫通,也是中國文化的學術精神,中國文化講究「觸類旁通」把看起來似乎並不關係的學問都能關聯起來,升到一個更高的維度去鳥瞰,進而發現一些狹隘的視角無法觀測到的細節規律。

黃庭堅的行書,其結體似乎從柳公權的楷書得到啟發,中宮收緊,而由中心向外作輻射狀,縱伸橫逸,如盪槳、如撐舟,氣魄宏大。黃庭堅的字,如鶴一般,常常展翅起舞。觀其字,也如觀看一種舞蹈,雙臂伸展,把空間一下子放大了。

看黃庭堅的行書,放長擊遠,筆勢開張,大膽而瀟灑。其字亦如通背拳,仿通背猿猴伸臂之能,前空后豐,探肩長臂。屈身蓄護,放長擊遠。催探抖彈,脆快似鞭。圓徑相依,以短衛長。

黃庭堅行書的書寫狀態,也如同通背拳譜所載一般,脆快如鞭,筆法蕩漾如槳,雖然有深遠之意,卻常用藏鋒收之,便如同通背雖然探肩而擊人,卻也有近身的自我防護。通背拳和黃庭堅行書,充分體現了通達暢遠的律動之美。

黃庭堅《松風閣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