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在浙江溫州市區莊頭公園,民國風“歐式老門臺”當年被“就地保護”,如今已成爲公園內一道靚麗的風景。去年,龍灣區在溫州市城中村改造中,對文物和歷史建築採取“就地保護、遷移保護、拆取構件保護”等分類處置方式,最大限度保全了區域內歷史建築等“老古董”。 最大限度地保護古建築,龍灣區素來不遺餘力,這些百年老門臺得以搬家保護。

2018年7月14日,在龍灣區甌海大道輔道上,一座清代老門臺在叉車上,像只“蝸牛”在路面緩慢挪動。

在城中村改造過程中,一些具有文物價值的建築被文保掛上“免死金牌”。

在起吊這座清代老門臺前,光“打包”時間三個工人就花費了10天左右。

老門臺起吊當日,78歲村民姚祥林早早來到現場再三叮囑施工人員要謹慎小心。

因路太窄,貨車無法駛入遷移地,被起吊在老門臺被移到邊上平地,另想它法。

老門臺搬遷當日,姚家四兄弟在老門臺留影。

搬運老門臺一般採用叉車叉運或貨車裝運兩種方式進行。

工人將一些拆下的老木頭收起,用於日後古建築修舊如舊用。

溫州市政協委員江洪來到現場,對搬遷百年門臺建言獻策。爲保護祖宗留下的老建築,他聯合多位政協委員奔走呼籲,遞交《關於建成浙南科技城,保留利用水鄉老建築的提案》《關於“大拆大整”浪潮中如何保留歷史文脈延續性的提案》等,保護、利用好古建築,使之煥發新生機。

老門臺儘管被鋼架筐住,與遠處的現代樓房相比仍不失它的威儀。

搬運中,全程錄像記錄。

每搬遷一座門臺,龍灣區文廣新局副局長陳佐(躺在地上)都親自上門“督戰”,做好影像記錄。

“看”着村民長大的老門臺被搬出村子,村民紛紛前來相送。

百年老門臺在搬家過程中,走走停停,1公里走了5小時

在龍灣區南洋公園停車場內,被遷移的老門臺有近20座,大部分最終在公園內“安家”,根據規劃建設一個古建築羣,供市民觀賞。

溫州市區內噸位最大的老門臺在鍾秀園內“安家”,雕花工人和專家對門臺進行精心裝飾。被遷異地保護的一座清中期35噸老門臺在瑤溪街道鍾秀園“安家”,得以保存並煥發新生命的古建築將被建成共享書屋,供市民免費共享書香。 蘇巧將 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