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健康伴侶”將在50家社區醫院試點

未來,部分社區醫療機構的家庭醫生團隊將配備一批“健康伴侶”,他們將配合家庭醫生爲居民提供中醫輔助診療、康復、上門服務等延伸性醫療健康服務。在4月18日舉行的“2018年‘簽約家醫,健康相伴’系列活動溝通會”上,北京社區健康促進會會長吳永浩透露,2018年北京市將率先在50家社區醫療機構試點“健康伴侶”。

“北京市實施醫改後,基層醫療機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就診量的增加。”石景山社區管理中心主任田愛紅表示,按照家醫服務團隊的需求來看,現有基層醫護人員的數量還很不夠,“我們做過一次測算,一個全科醫生一天看23個病人就滿負荷了,現在每個全科醫生每人每天要接診97至100個患者,不光看病,還要做基本公共衛生的項目、慢病隨訪、健康教育和指導等。”可以說,現在社區全科醫生的工作量都是超負荷的,家醫團隊幾乎沒有精力和時間爲居民做連續性的健康管理。

“‘健康伴侶’正是爲了緩解家庭醫生人員數量緊缺而推出的全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吳永浩表示,現在社區的醫療服務需求量還是很大的,尤其是有些社區裏有行動不便老年人的,特別希望能有專業人員到家裏進行一些輔助性的上門服務。現階段,北京社區健康促進會主要負責調動社會上的醫療資源,爲社區醫療機構現有的家庭醫生團隊提供輔助醫療,其中包括跟“6助”(助醫、助護、助康、助藥、助救和助養)相結合的延伸性特色服務。“我們派出的都全部都是有康復、護理背景和資質的專業人員,這些‘健康伴侶’主要是本市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多點執業的醫護人員和一些私立或公立中醫、康復等專業醫療機構的人員。未來他們將配合家庭醫生,爲居民提供上門服務等健康維護和照護。”

記者瞭解到,“健康伴侶”的上門服務費用方面,除失能老人、殘疾人等特殊人羣享有政府補貼之外,其他居民在享受上門醫療服務時需要支付一定勞務性費用,上門服務過程中所用到的藥物、針劑和鼻飼管、尿管等醫療耗材等都是由社區醫療機構統一結算,醫保可以報銷。具體的服務項目也會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定期做相應的調整。

“健康伴侶”今年打算先在50家社區醫療機構進行試點,之後再進一步在全市的社區醫療機構推廣。“事實上,北京並不缺少醫療資源,關鍵在於怎麼盤活存量。除了一些專業性特別強的檢查必須在大醫院做之外,內科、婦科、兒科等常見疾病,我們做技術支持的問題都不大。”吳永浩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