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5月,李鴻章與法國大使福祿諾簽訂了《中法會議簡明條約》,約定了越南脫離中國的宗藩體系,中越兩國劃定邊界,開放貿易,中國撤回駐越南的軍隊。詳細條款在三個月後再具體磋商。

看上去這份條約的簽訂,讓中法兩國回歸和平。仗是打不起來了,大家各自安好,各回各家。

但是,戰爭不僅繼續了,還擴大了。到底問題出在哪了呢?很明顯,一定是這份《中法會議簡明條約》出了問題,至少有一方違約。

說起來,我們中國歷代王朝,都很擅長「違約」。說了不算,算了不說的事沒少幹。直到有一天,我們和俄國當了鄰居,才被這個更擅長違約的鄰居給比下去。這次和法國的條約簽訂後,法國再度擴大戰爭的口號,就是中國違約。不過我要說的是,這次中國還真沒有違約,違約的是法國佬。法國人的契約精神,比英國人差太遠了。

《中法會議簡明條約》簽訂後,李鴻章打道回府,等著三個月後的具體磋商。其實事也不難辦,越南在中國宗藩體系中的地位並不重要,算是個記名的藩屬,放棄也就放棄了。李鴻章琢磨著三個月後再商議關稅,然後撤兵回國,這事就算是辦妥了。

但是,福祿諾回到法國後單方面宣佈條約立即執行。條約簽訂不到一週,福祿諾就通知李鴻章撤兵。李鴻章手裡拿著條約,當然要履行條約,而不是履行福祿諾的口頭通知。

6月初,法國和越南簽訂《第二次順化條約》,要求越南正式脫離中國的宗藩體系。月底,法軍進駐越南北部的觀音橋地區,要求當地的中國軍隊撤回中國。當地清軍不接受,道理很簡單,當地駐紮的中國部隊並沒有接到撤軍的命令,所以不可能聽從法軍的指揮而撤防。但是法軍咄咄逼人,要求清軍馬上撤防。清軍的負責人則要求法國方面跟朝廷商量,除非己得到·除非接到軍機處的命令,否則不能撤軍。

講道理,觀音橋地區的清軍,表現的的有理有據有節。但是當時的清軍遇到強行搞事情的法軍,就好比《三國演義》中東嶺關守將孔秀遇到了強行闖關的關羽。對方完全不給留請示領導的時間,而是準備玩硬的。

法軍一玩硬的,清軍也怒了,雙方大打出手,槍炮齊鳴。法軍人少,沒能攻下觀音橋。但是法軍的戰鬥力確實高過清軍不少,以二十四人傷亡的代價,打死清軍三百多人。當然,在清廷這種根本不拿人命當回事的政府,肯定認為這是一場大勝。但是,不提傷亡人數,清軍以萬餘眾跟法軍七百人打成這樣,也是沒誰了。這是不是值得歌頌的戰爭,那就誰的部隊誰去誇吧。

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此戰之後,臭不要臉的法國在國際社會散播謠言,楞說中國背信棄義,不履行條約,打死了前來接防的法軍二十四人。法國對中國發出正式照會,要求中國軍隊立刻撤出越南,並賠償法軍損失兩億五千萬法郎。

這事一出,用句官話說,大清保持了最大剋制,馬上派出兩江總督曾國荃去跟法國大使巴德諾談判。注意了,上一課我分析過,曾國荃是個主戰派,他還指望通過這次戰爭重塑湘軍的榮光。所以,這次談判的結果不言而喻。曾國荃一定往戰爭方向去談,最後談崩。

戰爭已經不可避免了,那麼說此戰有沒有勝算?

如果按照我們今天網上那些業餘軍事愛好者的比牌面演算法,那絕對中必贏。法軍在遠東最多部署了兩萬人的部隊,而當時中國在西南可以調動的部隊加上剛收編的黑旗軍,能調動六萬多人。而且那個時候,中國陸軍比裝備已經不遜於法國。六萬裝備精良的清軍對抗兩萬裝備精良的法軍,這得是吊打對方的優勢吧。

在海上,法國海軍司令孤拔為這次戰爭重組了遠東艦隊,有5艘鐵甲艦、15艘巡洋艦以及其他艦船共35艘,官兵4300人。而中國東南地區有三支海軍,期中南洋水師有大小艦艇17艘,福建水師有大小艦艇11艘,廣東水師大小艦艇23艘。這軍艦大多數也是從國外買的先進貨,講道理這三支水師五十多艘軍艦,能跟法國遠東艦隊有一拼吧。

再算上中國主場作戰,又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再算上精神勝利法的光環加持,還有什麼戰略縱深、北方駐軍什麼的,弄不好法軍就得讓清軍關在中國虐八年不許走。

當時國內輿論普遍主戰,而且堅信戰則必勝。嘴上愛國,是最廉價的。李鴻章別管出於公心還是私心,反正力主能談就別言戰。這種實力對比在李鴻章眼中,不僅僅是中國沒有優勢,而且是劣勢巨大。當時所有說戰則必勝的「專家」們,沒有人知道制海權是個什麼概念。

但是,慈禧決定打。這得說人家都欺負到我們家門口了,不打不行了。很自然的,這句糊弄人的鬼話背後,依然是政治博弈。甲申易樞之後,朝中輿論嘩然。沒人敢明說,但是私下裡大家都會散播言論,如今主事的醇親王、禮親王、慶郡王加一塊,也不如恭親王本事大。而過去湘軍、楚軍派系的人,形成了新的湘軍派系,暗中還是支持下野的恭親王。

所以,慈禧要讓恭親王真正的失去影響力,就是讓新湘軍派系完蛋。那麼,這場挑戰歐陸第一強國的戰爭,就交給了新湘軍。所以,我們看到了淮軍的北洋水師是不參與中法戰爭的。朝廷直屬的廣東水師作為第一線的海軍,也不參與這場戰爭。參戰的兩支海軍,是左宗棠的福建水師和湘軍元老沈葆楨的南洋水師。再看陸上,主戰將領和部隊是湘軍名將王德榜的定邊軍八營、湘軍名將孫開華的捷勝軍。

這是湘軍最後壓箱底的力量,除了新疆的劉錦棠部,全部投入到了越南戰場和臺灣戰場。孫開華的部隊,就駐紮臺灣,閩浙總督允許其便宜行事。要說中法戰爭是湘軍和法軍的戰爭,慈禧肯定不承認。哀家不是派淮軍的人也去了嗎?對,這話沒有錯。不過,我們來看看淮軍兩個極其重要的將領趕赴戰場,其實大有玄機。

這頭一個,是淮軍名將潘鼎新。不過潘鼎新到前線並沒有用他的鼎字營跟法軍拚命,而是指揮桂軍和滇軍上戰場死磕。第二個是淮軍名將劉銘傳,不過劉銘傳也沒帶著銘字營舊部趕赴前線,而是光桿一個空降臺灣,節制孫開華的捷勝軍。

除此之外,還有幾個中立派。其中唐景崧是個不能不提的人物,作為吏部主事的唐景崧,一不是湘軍二不是淮軍,而是科甲正途出身的官員。唐景崧主動請纓去前線,可謂是愛國到了極點。但是,我們看到了唐景崧到了前線第一件事就是拜見曾國荃,訛了一筆錢,帶著銀子招撫了劉永福的黑旗軍。劉永福又不傻,越南政府已經吹燈拔蠟了,跟著越南混肯定不如跟著大清混,於是很越快的成為了大清的提督,歸唐景崧節制。朝廷信不過劉永福,而唐景崧又不懂打仗。這該怎麼辦?好辦。

下一個就不得不提馮子材。這位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馮老英雄,這會兒已經退休了。經過張之洞的舉薦,馮子材空降越南,節制黑旗軍和定邊軍。都是天地會出身,馮子材可比劉永福輩分高。當年打仗的時候,劉永福又是馮子材的手下敗將,所以對馮子材又敬又怕,俯首帖耳。而在剿滅太平天國的戰爭中,馮子材和王德榜都是歸曾國藩節制,馮子材的軍銜和戰功都比王德榜高,所以也能王德榜也聽馮子材的。

這樣,中法戰爭的雙方軍力對比就說清楚了。簡單說就是馮子材指揮唐景崧、劉永福帶黑旗軍沖在第一線,王德榜的部隊是中堅力量,潘鼎新湊個人數。臺灣方面則是劉銘傳和孫開華固守臺灣。海上是左宗棠的福建水師和沈葆楨的南洋水師防守東南沿海。而法軍方面則是米樂帶領遠東法軍一萬多人,和孤拔帶領的遠東艦隊。中方實際參戰人員大約是三萬多人,法軍參戰人員加一塊不到兩萬。

節選自孔令堃作品《聽學渣講近代史》,看完整版請留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