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像加加這麼大的時候,開始覺得自己住的房子裡有各種未知的生物。他們住在各種平常看不見的角落裡:衣櫃裡、床底下、儲藏室,或者----當你打開除藏室而裡面只有你的舊玩具和爸爸的舊皮箱----儲藏室的門後面。如果桌子上蓋了桌布,那麼一定在桌子下面;你前一刻關上燈的房間,下一秒一定住進了什麼東西。

後來漸漸發現不只我有這種恐懼。有人問恐怖大師希區考克他最怕什麼,他說他什麼都怕,隨即舉了一堆例子。在這些例子裡,最深得我心的是「走進黑暗的房間,想要開燈時摸到一隻濕漉漉的手」。黑暗的房間之外,床底下似乎也是鬼怪鍾情的棲居之地。只要打開Google,點搜尋圖片,鍵入things under the bed,你會知道不只有你看得見他們。

最近加加在讀一本Dr. Seuss的書,叫做There’s A Wocket in My Pocket,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在屋子的各個角落,躲藏著各種不為人知的神秘生物。對於剛開始探索「門後面有什麼」的小孩來說,這應該是一本來得正好的圖畫書吧。

故事是這麼開始的:「你是不是有過這種感覺:你的籃子(basket)裡面有個Wasket?」故事的主角似乎一臉愁容,忐忑不安;籃子裡面的Wasket直直瞪著讀者,雖然嘴角上揚,卻顯得面無表情。注意黃色牆壁和棕色地板的接合處,可以看出牆壁事實上拐了彎,籃子對主角而言是在一個轉角的後面,加深了視覺死角帶來的恐懼感。更重要的是,Wasket所處的位置,對主角而言是籃子的背面----在看不見的轉角另一頭有個籃子,在籃子看不見的那一側的Wasket,把這種對不可見之物的恐懼發揮得淋漓盡致。

然而翻過一頁,作者說:「或者你的櫃子(bureau)裡面有個Nureau?」「或者你的衣櫃(closet)裡面有個Woset?」在畫面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角已經跟怪物們打照面了,然而他似乎並不害怕。從微笑到哈哈笑,似乎這些怪物的存在並不那麼恐怖。

再翻過一頁,主角出來說話了:他也經常覺得屋子裡有各種怪物。

再翻過一頁,他甚至跟其中一個,架子(shelf)上的Zelf說過話!

於是主角出來把話說清楚了,不是「覺得」有東西而已,他住的房子「就是」這樣。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一連串主角跟怪物們的互動。這些怪物有的友善,有的愛搗蛋;有些討主角喜歡,有些讓他覺得真是麻煩。一開始令人恐懼的怪物變得像是大學宿舍裡的室友,他們有各種優缺點,但是不再讓人感到未知而恐懼。

當然,可怕的怪物還是有的,例如住在地毯(rug)下面的Vug。

但是還是有有趣的朋友。

甚至還有住在枕頭(pillow)上的Zillow,每天跟主角說晚安。主角說:這就是我住的房子,而且我希望我永遠不要離開這裡。

這本書裡羅列了屋子裡各種讓人惴惴不安的隱密角落,用押韻的方式給各種奇妙生物取名,讓整本書一口氣讀下來節奏靈洞,朗朗上口;敘事的節奏也一波三折,從設問「你有沒有想過」到表示「我覺得」,再到親自跟怪物交談,並且進一步開展出主角和怪物之間各種關係與互動。到了故事後半,再提出主角仍有害怕的怪物時,這種已經「熟悉化」的害怕已經不再是第一頁表現出的、從未知而來的恐懼(但也別忘了,要讓主角害怕,Vug還是要躲在地毯下面,不讓他看到啊)。

四歲那年,我最後決定去告訴加加的奶奶,說我房間裡有別的東西。什麼東西?我費力想像在看不見的角落裡能出現什麼,腦海中的影像卻非常地模糊,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總結出那是什麼。「一隻綠色的犀牛」我笑著跟加加的奶奶說。

這隻綠色的犀牛成為了我人生中的第一個imaginary friend。

〈加加的反應

加加像是抓了狂一樣的反覆唸這本書,抓著爸爸媽媽一遍又一遍的讀,好像非得背起來不可。後來,媽媽在youtube上找到此書的朗讀影片,才得以休息。在這麼多的怪物中,加加最有感覺的是躲在地毯(Rug)下的Vug。他鑽進被窩裡,把被子當作Rug,把睡在棉被裡的爸爸跟自己,當作Vug。他說,「有兩個Vug!」

他也到廚房,指著懸高在牆壁上的碗櫃說,「這是cupboards嗎?」他循著書上的圖畫,一一指出這些可能躲著怪獸的地點,他的小小腦袋可能覺得自己在跟小怪獸玩躲貓貓。

本文由加加爸爸所寫,加加媽媽補上〈加加的反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