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

孔子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雍也》)他認為,一個完美的君子人格,應當是文與質的恰當配合與協調。

「質」是指人類樸素的本質,「文」則指文化的累積。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化,就會像原始人一樣粗野、落後。「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化過於發達後人類失去了原來樸素的本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化的發展要與人類的本質相適應,相協調。

小而言之,從個人修養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就會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獃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 「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根本。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這樣,纔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文與質,是一個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須兼而有之的兩種素質。所謂「質」,是指人與生俱來的質樸本真的稟賦,是人的真情實感。所謂「文」,是指人在後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養。一個人如果質多而文少,雖然很樸實,很坦率,但沒有文化的薰陶,表現出來就是粗野、魯莽,就像《水滸傳》裏的李逵。如果文多而質少,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現出來就是浮華,虛而不實,就像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