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橋喬(富書專欄作者)

公園裡,鋪著光滑鵝軟石的小路上,一個兩歲左右的小女孩搖搖晃晃的走來走去,媽媽有些不耐煩了,責備道:「你在這玩了多長時間了?走啦,走啦!」

小女孩跺著腳,沖媽媽嚷:「不,不走,媽媽,我還要玩。」

見女兒不聽話,媽媽一把抱起女兒,急匆匆的離開了鵝軟石小路,小女孩的哭聲消失在小路的盡頭。

也許很多家長都這樣壓制過孩子玩耍的興緻,認為這是小事,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進化媽想說的是,你們都錯了,暫時不讓孩子玩,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其實影響這孩子的一生。

那麼,當孩子說「媽媽,我還要玩」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做呢?

01

重複,是孩子積累經驗的過程

女兒兩歲半,目前最喜歡的一項遊戲不是捉迷藏,也不是過家家,而是使用剪刀。

女兒第一次接觸到小剪刀是兩歲三個月的時候,兩歲的孩子手部小肌肉的力量並不能支持她用一隻手把剪刀打開。

於是,她選擇用兩隻小手共同配合來控制剪刀。

當她兩隻小手把剪刀打開的時候,我配合地把紙放到剪刀口中間,她的手輕輕一使勁兒,便將紙剪出了豁口。

當看到自己支配剪刀的成果後,她高興得手舞足蹈。

有了這次成功使用剪刀的經驗後,她開始了痴迷的剪紙活動。很長一段時間,家裡到處都是她剪的碎片紙。

當女兒嘗試剪了各種顏色的A4紙後,她不滿足於無規則的剪紙了,便開始尋覓可以剪些什麼有趣的東西。

一天,奶奶拿來一張超市的促銷海報,看著海報上琳琅滿目的零食,女兒拿來剪刀,小心翼翼的把海報上的零食圖片一塊小兒小一塊兒地剪了下來。

女兒從兩隻手配合使用剪刀,到現在沿著輪廓剪下圖片,這期間,她不斷重複的使用剪刀的技能,現在,兩歲半的她已經可以熟練的運用剪刀這個工具了。

有些家長擔心剪刀會傷到小孩子,所以,一般是不會讓孩子輕易接觸剪刀的。

但是,任何技能的學習不是一下子就掌握的,每一個小小孩都需要經歷一個學習正確使用剪刀的過程。

在反覆玩剪刀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孩子的精細動作,而且還培養了孩子的耐心、細心和專註力,對他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孫瑞雪在《愛和自由》中提出:兒童的感覺、思維、智力、思想的最初發展需要的時間比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覆。

重複已有經驗,得來的經驗卻並不重複,就是這個道理。

02

允許重複,是家長對孩子愛的體現

前段時間,鄧超發了一個「女人心海底針」的微博視頻,視頻中,小花妹妹在給認真地爸爸鄧超塗著紫色的指甲油。

當鄧超看著自己五彩斑斕的手,問小花妹妹,塗成了這樣,我要怎麼出門時,得到回答卻是:「把它洗掉啊,然後等爸爸回來的時候再塗。」

兩天後,孫儷發微博「爸爸出差,妹妹就開始禍害哥哥了。」配圖是3張小花妹妹給哥哥等等塗指甲油的照片。

看來,小花妹妹真的很痴迷玩指甲油,給爸爸塗完又來給哥哥塗。

網友評論:哥哥的配合度絲毫不亞於爸爸,同一個家庭,同一個待遇...

也有的網友詫異4歲的小花妹妹怎麼這麼喜歡玩塗指甲油?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她越著迷一種遊戲,說明這個遊戲越能帶給她很多成就感的體驗。

妹妹小花給爸爸塗指甲油,其實是在積累塗指甲的經驗,那麼給哥哥塗指甲油,則是在加深「塗」的技能。

在反覆「塗」的過程中,小花不僅體驗到塗指甲油的樂趣,而且還發展了她手部小肌肉的控制能力和靈敏度。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孩子會長時間的痴迷一種遊戲,心中難免會納悶,甚至還會有讓孩子換一個遊戲的衝動。

其實,大可不必。

孩子的行為在反覆的過程中得到鍛煉,他便能在重複的鍛煉中找到樂趣、積累經驗。

在《和孩子一起跳舞》一書中提到:允許孩子在行為的反覆中學習與成長。

對孩子而言,重複做事能帶給孩子愉悅感與成就感。

孩子第一次聽或看一本書時,他還不能完全記住書中的情節和對話,但通過重複聽、看,孩子便能漸漸地記住這個故事,有的孩子還能自己說出後面發生的對話和情節。

這些都能給孩子帶來成就感和樂趣。

孩子經驗的積累需要不斷的重複,孩子反覆玩的過程就是他使用已有經驗、發展新經驗的過程。

03

小重複里蘊含著大智慧

著名的義大利幼兒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說:重複是孩子的智力體操。反覆進行練習,就會完善兒童的心理感覺過程。

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石頭每天晚上一定要媽媽講同一個故事,回答同樣的問題才肯睡覺。

媽媽覺得無趣,有時候想「矇騙過關」,故意漏掉某些情節。

石頭立刻說:「講錯了。」並要求媽媽一字不漏地重新開始,令人哭笑不得……

喜歡重複聽同一個故事,是很多孩子的愛好,當孩子重複進行一項活動時,往往能實現自主控制和自由選擇。

在不斷重複的過程中,孩子感受到獨立和力量,內心獲得滿足,進而獲取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孩子逐漸建立自己的「智商」,會有一個形成的過程,在不同的階段,他們學習的方法和能力是不一樣的——

1歲之前——感官重複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貝從不經意的吮吸、踢腳、抓扔玩具中對自己和世界開始了解和學習,因為無意間發現樂趣。

如咀嚼的享受、踢腳引起身體的搖晃、抓扔玩具產生的聲音而重複。

1歲-1歲半——實驗重複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貝通過對重複行為進行「微調」來看看會有什麼不同的結果。

比如反覆地堆搭積木,並把積木放在手裡、放在嘴裡——看看都是什麼感覺,最後對積木有一個綜合的理解。

1歲半-2歲——語言重複階段

這個階段的寶貝在語言上「突飛猛進」,所以他會反覆說、聽、唱相同的內容,其實是在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

玩耍常常被認為是浪費時間的行為,但在科學史上,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是在玩耍中產生的。

比如,荷蘭的一位科學家列文虎克,沒事總喜歡玩鏡片。

有一次突發奇想,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鏡,用來看細微的東西,或者閱讀字很小的書籍。

他突然想到:把兩片放大鏡放在一起,會怎麼樣呢?

他一試,驚呆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

他越玩越來勁,就把一片放大鏡固定,讓另一片放大鏡可以隨意調節,這樣就做成了一架簡單的顯微鏡。

就這樣,荷蘭列文虎克在不斷玩放大鏡的過程中,發現了顯微鏡,他是最早發現微生物的人。

由此可見,玩耍對於孩子來說有多麼重要。

我們認為「沒意思」的重複對孩子來說並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每次都有新的感受和體會。

所以說,重複,是孩子在享受的同時積累向前沖的動力。

04

「重複」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

眾所周知,著名鋼琴家郎朗,2歲半時,他被動畫片《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匈牙利第二號狂想曲》所吸引,從而對鋼琴演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他無師自通地在家裡的國產立式鋼琴上彈出了基本旋律,從此由父親郎國任對他開始了鋼琴啟蒙。

據郎朗回憶,自己2、3歲時就開始練琴,5歲後開始每天花大量時間在鋼琴上。

每次學習一兩個小時,回家後反覆的彈奏練習,他卻不覺得累。

如今的郎朗,多次獲得各種世界級音樂大獎,還擔任聯合國和平大使。

毫不誇張地說,正是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反覆練習,才有了今天卓越的成就。

每個人都會奔跑,但每個人奔跑的速度都不同,要想更快,需要的便是反覆練習。

孩子反覆練習的過程正是他反覆感知事物的過程,當孩子不斷地感知、重複後,他才會對所感知的內容進行組織、分類和歸納,最後形成一種概念。

《刻意練習》這本書中提到:任何人經過刻意練習就會成為所在行業或領域的專家。

反覆的行為是孩子成長發展所需,是孩子積累經驗的必經之路。

當孩子某一段時間總是重複某種行為時,家長要做的是:

1、包容、接納

家長可以靜靜的觀察孩子,不打擾,不制止。

也可以這樣說,「媽媽知道你最近很喜歡這個遊戲,這個遊戲讓你感到快樂和滿足。」

2、肯定孩子的行為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肯定和鼓勵是孩子智力發展的動力,能讓孩子對事物產生興趣,建立自信。

這時候,家長可以說「媽媽看到你很專註,相信你會有很多收穫。」

3、及時和孩子互動

當孩子徵求家長參與時,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時間,大人適時的互動更能讓孩子持續的關注自己的行為,關注自己的收穫與成長。

這時候,家長的一句:謝謝你和我分享這個遊戲。既尊重了孩子,又讓孩子學會了分享,同時也因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所以說,家長眼中的「重複」是孩子發展的必經之路。

期待每一位家長都能尊重孩子的重複性行為,給予孩子充分愛與探索的空間,孩子回報您的定是令人驚訝的進步與收穫!

富書主創團出新書

《好好生活》豆瓣8.0分

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

獲取2019您的禮物

??????

作者簡介:橋喬,富書專欄作者,幼兒園老師,喜歡孩子,喜歡記錄生活中有溫度的文字。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爸媽精讀系頭條號簽約作者,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2018重磅推出新書《好好生活》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