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可思研究專註高教管理,回復關鍵詞或相應的序號即可獲取相關文章!

浙江大學將在暑假期間面向6000多名大一新生推出「新生養成教育」慕課(MOOC)課程。新生可在暑期通過網路平台進行學習,在完成所有章節和測試後可獲得0.5個學分。目前,很多高校通過網路學習平台,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翻轉課堂」,青年教師需要更加主動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信息技術,改進教學方式。

慕課(MOOC,全稱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自2012年在美國興起,其中高等教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三駕馬車」分別是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以下簡稱MIT)聯手舉辦的edX,斯坦福大學教授創辦的Coursera和Udacity。2013年清華大學加入edX平台,成立了學堂在線。Coursera與果殼、滬江等中國網站達成戰略合作。高等教育出版社也與網易攜手推出了中國大學MOOC。2015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提出了7項重點任務,其中就包括2017年認定1000餘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2020年認定3000餘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那麼慕課的核心理念是什麼?不同類型的學校在慕課開發與教學中需注意什麼?慕課平台採集到的數據如何用以改進教學?慕課與近期的創新創業教育等能否結合?應該如何評價慕課?圍繞這些問題,麥可思專家郭嬌與清華學堂在線副總裁杜海、edX駐中國代表劉俊傑進行了討論。

郭嬌:先請您介紹一下慕課的核心理念。

  杜海:慕課的核心理念是讓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能夠全球共享。學堂在線的短期目標是讓每一個中國人都能方便快捷地接觸到這些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長期來看是讓中國的教育資源在全球都能接觸訪問到。所有我們做的事情——計劃、產品設計、開發、推廣都是遵循這個理念往前走。

  再往細了說,我們是在往兩個方向走。一個面向高校,希望把高校的探索,尤其是一些培養過程里的改革,在這個平台上落地。這個方向包括我們整個SPOC(小規模私有在線課程)產品,就是我們邀請高校來學堂在線(xuetangx.com)開課,他們的學生可以來選。

郭嬌:關於SPOC有沒有具體的例子,就是已經在高校實際應用的案例?

  杜海:有。剛才談到培養過程的改革,其實高校的訴求都不一樣。清華、北大及C9高校,改革主要是教學理念的變化,偏探索性質,跟國際接軌程度也比較高,步子邁得比較大。比如說大部分課程都在線上授課,線下組織翻轉課堂或混合式教學,老師組織3到5次答疑或輔導,看是不是能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這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自學能力要比較強,對網上資源去找去看去提問,讓線下的翻轉課堂質量非常高。學生把這些問題找出來,老師就不用自己再去找了。

  「211」高校的訴求不太一樣。學生自學的驅動力相對弱一點。老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承擔很多引導的作用,要規定學生在下周討論前需要把哪一章哪一節都看完,必須提出3個問題等。另外,比如清華的課程是為清華的學生設計的,如果應用到其他高校,需要增加一些前置課程作為給學生的補充資料,要求學生都預先看完。有時甚至這樣還不能直接翻轉,老師要在課上把重要的知識點給學生過一遍。而且還有學生沒看或有遺漏的內容,老師還要舉些臨時的例子。整體上來說,「211」高校主要是教學方法上的改革。

  高職高專的訴求就更不一樣了。有種做法就是老師先選20個或50個學習積極性最高的學生,讓這些學生組成一個小型的翻轉課堂。這跟清華不一樣,清華大學劉震老師的思政課,3000多學生中,1/3都選了線上課程。在高職高專更適合的做法是組織一個小的群體,讓積極性和自我驅動力高的學生先試點。比如清華大學於歆傑老師的電路原理這門課,先在南京大學這樣的C9高校試點,然後在青海大學這樣的「211」高校試點,再在貴州理工學院這樣的二本試點。每一所試點高校都會針對自身特點,把這門課的線上線下教學做些變動,包括增加習題,選拔學生來參加等。老師的角色也不一樣,清華的老師主要是解決問題,學生來提想法;「211」高校的老師還得「帶」;高職高專的老師就不僅是「帶」了,還得「抓」。這就是我們過去一年多在不同層次的高校去做混合式教學試點發現的一些現象。不是說一套很牛的老師做出的慕課就適用了,落到每一個不同的學校,裡面要改動的東西還是很多。怎麼根據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學生「量身定製」更適合的學習方案?這是我們往前走的方向。

郭嬌:謝謝分享,這種定製化方案的確很重要。不知道edX有沒有相關的經驗?

  劉俊傑:edX的使命我們用三個r來表示,即reach,research,residential。reach指的是我們希望我們的課程能夠觸及更多的人,希望全世界那些接受不到優質教育的學習者都有機會免費向世界一流名校的教師學習。

  research指的是研究。作為一個NGO(非營利組織),我們非常看重如何通過新科技與教育模式進行研究方面的創新,幫助教師了解教學效果,以及改進今後教學設計的方案。最簡單的例子是一個叫ab-test的隨機試驗,教師把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不同組的學生獲得的學習體驗略有不同。例如A組學生看到一段10分鐘的課程視頻,B組學生看到兩段5分鐘的視頻,內容是完全一樣的,通過學生的表現我們可以比較長視頻和短視頻的效果。又比如AB兩組學生觀看同一段視頻,B組學生在看視頻之前收到老師給的一個啟發性問題,帶著問題去看視頻,這時候我們可以比較這個啟發性問題是否提高視頻觀看效果。因為MOOC的特點是有大量的學習者參與,並且後台能夠全面記錄學生的學習行為數據,所以通過分析很快就能比較出不同教學策略的優勢,這與傳統線下的教育研究相比是個飛躍性的進步。除了隨機試驗之外,我們的研究人員還想出了許多有創意的研究方法從各個維度來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以設計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法改進未來的教學。

  residential指的是除了造福全球其他地區的學習者之外,開課學校也希望利用MOOC創新來改進他們自己校內的線下教學。一方面通過線上課程收集大量數據來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利用MOOC的優勢來改造線下的教學模式,例如翻轉課堂,讓學生回家看講解概念的部分,把原來上課的時間用來討論或者答疑,給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幫助,有效利用課堂時間。其他機構也可以申請購買edX課程的授權,在線下進行教學,用於高校的翻轉課堂或是企業的員工培訓等。

郭嬌:教育部在2017年前要認定1000多門國家精品在線開發課程,到2020年要認定的數量達到3000門。你們在慕課的開發或教學方面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

  杜海:其實核心還是資源共享。全國這麼多高校都有優質的教學資源,但是有個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把這麼好的資源變成一門「慕課」。到目前還沒有一個輕量級的解決方案。以清華為例,最開始製作的那五門課里,製作成本最高的一門課都接近200萬了。即使現在有些經驗,成本已經降下來了,一門課的製作成本還在十幾萬到幾十萬之間,有專門的課程錄製團隊跟老師配合,有導演去設計,有化妝師,有編劇編寫各種腳本,有後期幫老師重新編排製作。現在有很多團隊幫老師直播課程,但質量相對差一些。我們認為在初期還是要精品化,把老師想講的內容儘可能表現得更好一些。

  劉俊傑:從長期來看,如果在線課程需要用這樣重量級方法來製作,擴展性就會差一些。目前我們在研發一些方便老師把課件從線下轉移到線上的工具,edX原來也有跟谷歌合作的course builder。但是如果完全由老師自己來做,出來的東西相對質量要低一點;找一個團隊幫老師拍,幫老師做,成本價格又會比較高。總之短期內走精品化路線,長期需要研發給老師的工具,例如拍攝過程中的多角度,一個攝像頭錄電腦屏幕,一個拍這個屏幕上的某個區域,一個拍老師,這樣最快地做出來,這是大勢所趨。

  edX平台會有一些來自中國地區的加盟高校,例如清華、北大、港大、港科大等,他們會選擇優秀教師來開設中文或是英文的MOOC,在edX平台上開放出來,與全世界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學習者們共享。edX會提供項目經理給開課學校提供全程支持,包括如何設計、上傳、運營課程的培訓及課程的推廣等。我們每年有全球合作夥伴大會,這時候全球所有的開課機構都會匯聚一堂,討論開課經驗,分享研究成果,一起提高未來的教學設計。除此之外,我們還有個叫作edge的平台,是供教師進行SPOC、翻轉課堂等小規模授課使用的。

郭嬌:能否具體介紹一下,假設學堂在線與高校合作SPOC,各自的分工是怎樣的?

  杜海:剛才提到推動高等教育理念上的改變,如果高校有新的想法,可以用學堂在線這個平台做更大規模的一種嘗試。如果高校想只針對自己的學生,就可以搭建一個SPOC平台來落實,完全掌控上什麼課,上哪些內容,指定哪些學生可選,並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相關數據。現在只要在「學堂雲」上提出建SPOC的申請,就可以由學堂在線幫助建設。這也是用的open edX系統,跟前面提到的edge是一樣的。

郭嬌:剛才提到了數據,請兩位分享一下利用在線教育平台收集回來的數據,尤其是學習行為數據,對教務處等高校管理部門或者對開課的老師有什麼幫助?

  劉俊傑:edX從多個方面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記錄,後台會生成大量的學習行為數據,如學生觀看視頻、做題的時間,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學生參與論壇活動的積極性,等等。研究員與授課教師會對各種數據進行分析,評估教學設計的方方面面。例如有一道題目的正確率是10%,而其他題目的平均正確率是60%,那麼這道題是否設計有問題,是重點概念沒有在視頻里講解清楚,還是題目表達不清,抑或是什麼原因。又例如有些課程里學生只看視頻不做題,或是只做題不看視頻,那麼這又說明了什麼,教師是否有改進的空間。此外,教師可以主動進行之前提到的ab-test隨機試驗,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探索最有效的教學策略。除了傳統的定量分析之外,我們的研究員還想出了許多定性分析的方法,例如通過分析論壇區成千上萬條帖子的大量文本,提取出10個關鍵主題詞,了解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對課題知識的掌握程度,等等。

  杜海:如果把數據延展開,涉及的範圍很廣。我們可以把跟學習相關的數據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與學習過程相關的數據,包括學生課堂上的表現,視頻看了多少,作業做了多少;第二類是個人信息,包括學生在學校里的信息,包括同時關注了哪些課程、哪些書籍等課堂之外的數據;第三類是知識領域的數據,就是這個領域包括哪些知識,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我們專門有個大數據團隊就是採集這三類與學習行為相關的數據,把學生課堂內、課堂外以及所學科目知識點之間的關係打通,為三類目標用戶提供服務。第一類直接用戶是老師,讓他們知道教學是否按照預期進行,用a/b test來看哪種講授方法更好,看學生是否跟上進度,學生是否遇到什麼問題。第二類是學生,有時候我們比學生自己更了解他們。學生可能以為自己偏理工科思維,喜歡用公式、數字來表述,但根據學習數據分析,發現他們其實更偏向直觀、感性、概括的教學方法,理解得更快。這些都能從習題、考試等學習行為數據里總結出來。我們會幫學生做一份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例如從某個知識點開始,更適合向哪些知識點擴散;或者更適合用視頻、大段文字或強互動的方式來學習。第三類用戶是高校教務處、院系等部門,可以根據學習數據來看這些教學大綱是否合理,課程設置是否合理,專業培養目標是否合理。目前已經上線的是針對教師這個群體的數據分析工具,面向學生和面向高校的還在開發中。

郭嬌:2015年高校還有一個工作重點是關於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不知道學堂在線和edX是否有相關資源或實踐推薦?

  劉俊傑:edX上有許多創新、創業類的課程。比較火的是一個來自MIT的創業系列課程,從創業101和102一直開下去,通過分解創業的步驟來幫助大家掌握創業的秘訣。這門課程提供中文字幕,並且也授權給學堂在線,在學堂在線的網站上授課。這套課程有意思的一點是教師會邀請之前在MIT校園裡上過這門課程的MIT校友回來分享他們的創業經歷,如何用課上學習的理論在現實中取得成功。此外,來自全球最優秀的學生還有機會受邀到MIT校園裡參加創業培訓營,可以結識創業夥伴,接受老師針對性的指導,還有機會見到投資人,獲得融資的機會等。

  杜海:學堂在線目前推出了「中國創業學院」系列課程。這就像一個頻道,是我們與清華經管學院、x-lab等合作打造的創業系列課程,可以幫助解決創業階段遇到的各種問題。課程要麼由清華經管學院講創業創新的教授開設,要麼請一些領域裡的業界專家「大牛」來講,包括投資人等。這個系列的拍攝比較有意思,不像傳統課程是教授主導,以教學大綱為主,最多有幾個助教或請幾個嘉賓。這個創業系列不是一個老師主講,從頭講到尾。

  MIT創業101的課程在學堂在線上很受歡迎,開課時間比較早,積累了一些學員,口碑也好。「中國創業學院」比較新,共有四大領域28門課,但大多數還在開發和報名中,目前上線的有兩門課。課程內容包括創業最開始的想法、想法的價值、投融資、團隊、執行力、股權分配、組織架構等。但並不是嚴格的一條線,可以根據創業所處的階段跳過一些內容,有選擇地去上課。

郭嬌:謝謝分享這些信息與資源。你們認為應該怎樣評價慕課?

  劉俊傑:一個是課程的分數到底代表什麼,是課程質量高,還是容易通過,還是趣味性強,還是什麼,標準並不清晰。有些學生因為視頻速度慢給課程打低分,也有學生因為看不懂英文給英文課程打低分,有一些這樣的情況就使得這個分數很難被解讀。課程評分如果從不同維度(比如課程的難易程度、專業性、所需時間/努力等)打分,對學生幫助的信息量更大。

  杜海:是的,對於藝術類或其他主觀性比較強的課程,如果你不喜歡某種觀點或內容,很可能就給這門課打一個很糟糕的分數。學生在打分的時候沒有清楚的說明,究竟是評價課程質量還是其他,這樣打出來的分數有多大可信度?最好是一個跟慕課各提供方都沒有戰略合作的機構來評價更公允一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