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薩拉熱窩,對中國人來說可是如雷貫耳,曾公映過的那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在那個文化娛樂極其貧乏的年代,可謂是家喻戶曉。

薩拉熱窩是波黑的首都,國家、政治實體、州在薩拉熱窩都設有各自的議會和法院,許多國家在薩拉熱窩都設有使領館。薩拉熱窩在波黑戰爭中受到了很大的損害和影響,城市的民族和宗教特徵發生了巨大變化。薩拉熱窩是多文化都市,有“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稱。

薩拉熱窩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你能在一條街上看到天主教堂,東正教堂,猶太教堂和清真寺的城市。這座城市的歷史充斥着戰爭,種族,衝突,宗教等等的不堪回首,如今她用自己最平和最真實,也是最美好的一面迎接世界。

每天清真寺的祈禱聲與教堂的鐘聲一唱一和,給薩拉熱窩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宗教的分歧,種族的矛盾、利益的爭奪、東西文化的衝突,把這座美麗的山城變爲“巴爾幹火藥桶”,讓它的過往充斥了太多不堪回首的苦難。(上圖是薩拉熱窩的聖心大教堂,也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

居民樓上的彈孔能讓你想起波黑戰爭,其餘的一切都和其他巴爾幹國家一樣。但是國家的博物館神馬的都關了,感覺政府要關門的感覺。城市裏墓地特別多,所以在城郊的山頭上遠遠望去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薩拉熱窩,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首都,有“歐洲的耶路撒冷”之稱。

1914年6月28日,就是在薩拉熱窩的拉丁橋上,塞爾維亞的年輕人普林西普,成功刺殺了曾統治整個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夫婦,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拉丁橋位於波黑薩拉熱窩老城區,是一座有200多年曆史的石拱橋,3個橋墩,4個橋孔,外形普普通通。然而,因爲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薩拉熱窩刺殺事件,拉丁橋聞名於世。

1984年,涅槃重生的薩拉熱窩成功舉辦了冬奧會。

1992年至1995年,繼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戰爭——波黑戰爭爆發,整個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勢力所包圍。整個城市如同人間地獄,也是現代戰爭史上時間最長的圍困戰。

1993年1月,一名波斯尼亞土木工程師制定了挖掘這個隧道的計劃,未來六個月內全天候施工,工人開始用鏟子從兩端挖掘,直到在薩拉熱窩機場跑道下方的中心相遇。最初,這項工作是由波斯尼亞軍隊的士兵進行的,後來由波斯尼亞中部的礦工繼續。這些人每天的工錢是一包香菸(當時該國香菸稀缺,售價高昂)。

這條隧道位於薩拉熱窩機場附近,最早是爲了轉移被困的波斯尼亞軍隊和附近的30萬居民,當時他們正和塞爾維亞交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