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萨拉热窝,对中国人来说可是如雷贯耳,曾公映过的那部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在那个文化娱乐极其贫乏的年代,可谓是家喻户晓。

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国家、政治实体、州在萨拉热窝都设有各自的议会和法院,许多国家在萨拉热窝都设有使领馆。萨拉热窝在波黑战争中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和影响,城市的民族和宗教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萨拉热窝是多文化都市,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

萨拉热窝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你能在一条街上看到天主教堂,东正教堂,犹太教堂和清真寺的城市。这座城市的历史充斥着战争,种族,冲突,宗教等等的不堪回首,如今她用自己最平和最真实,也是最美好的一面迎接世界。

每天清真寺的祈祷声与教堂的钟声一唱一和,给萨拉热窝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宗教的分歧,种族的矛盾、利益的争夺、东西文化的冲突,把这座美丽的山城变为“巴尔干火药桶”,让它的过往充斥了太多不堪回首的苦难。(上图是萨拉热窝的圣心大教堂,也是波黑最大的天主教堂。)

居民楼上的弹孔能让你想起波黑战争,其余的一切都和其他巴尔干国家一样。但是国家的博物馆神马的都关了,感觉政府要关门的感觉。城市里墓地特别多,所以在城郊的山头上远远望去都是白花花的一片。

萨拉热窝,波黑(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首都,有“欧洲的耶路撒冷”之称。

1914年6月28日,就是在萨拉热窝的拉丁桥上,塞尔维亚的年轻人普林西普,成功刺杀了曾统治整个奥匈帝国的费迪南大公夫妇,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拉丁桥位于波黑萨拉热窝老城区,是一座有200多年历史的石拱桥,3个桥墩,4个桥孔,外形普普通通。然而,因为引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拉丁桥闻名于世。

1984年,涅槃重生的萨拉热窝成功举办了冬奥会。

1992年至1995年,继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战争——波黑战争爆发,整个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势力所包围。整个城市如同人间地狱,也是现代战争史上时间最长的围困战。

1993年1月,一名波斯尼亚土木工程师制定了挖掘这个隧道的计划,未来六个月内全天候施工,工人开始用铲子从两端挖掘,直到在萨拉热窝机场跑道下方的中心相遇。最初,这项工作是由波斯尼亚军队的士兵进行的,后来由波斯尼亚中部的矿工继续。这些人每天的工钱是一包香烟(当时该国香烟稀缺,售价高昂)。

这条隧道位于萨拉热窝机场附近,最早是为了转移被困的波斯尼亚军队和附近的30万居民,当时他们正和塞尔维亚交战。

相关文章